谈句
在文章段落中,句子占有重要地位。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完整的意义。如同建筑物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靠句子与句子的联结与辉映,作者得以实现他的心志。
而字和词在进入句子以后,立即发挥作用,尽其所能。
有的文学家喜欢追求新句,新句又分句式新和意思新两种。
在写作时,可能写出:
内容陈旧形式也陈旧的句子,
内容陈旧形式新颖的句子,
内容新颖而形式陈旧的句子,
内容和形式都新的句子。
写第一种句子自然是不得已,但是无法避免。我们追求、向往第四种句子,然而不可多得!
一般而言,作家在“内容旧而形式新”和“形式旧而内容新”两种句子之间奋斗,而且,有时因为内容旧,必须经营新的形式以资救济,有时因为内容新,姑且沿用旧的形式略作喘息。其实,新和旧是相对而言的。
谈语文功能
语文是一种工具,凡工具都有它的功能,且功能都有一个限度。
文字在语文中有三种功能。
第一种功能是记录。但要用严格的态度控制文字,做到忠于事实。
第二种功能是论断。这个功能无用于记录正好相反:
一个纯洁,一个染色;
一个客观,一个主观;
一个使人知道,一个使人赞同;
一个写外在事物,一个写内心主张。
什么是“论断”呢?“断”是一种分辨、决定、选择。
第三种功能是描写。描写有视觉描写、心理描写。描写所用的语文,更具体,更精细,张力和密度都超过记录、论断。
在写作的时候,记录、论断、描写,并不单独分开,三者经常综合一体使用。
谈意象
“文学”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学仅限于用语文表达思想感情。但狭义的文学还有一更狭小的核心,那就是表达心思意念要出之以“意象”,文学作家所写的乃是意象。
认识这个核心,才真正认识文学。作家必须能产生意象并写出意象。
意象又是什么?这个“意象”从翻译而来。意象是“意中之象,象中有意”八个字中有两个“意”字,这两个“意”字的意思不同。“意中之象”的“意”就是“意中人”的那个“意”。意中人藏在心意之中,未必实有其人,或者虽有其人,其人对我只有精神上的意义,只是心灵的供奉。当其人在我意中时,我能清晰地看见、听见、闻见气息。那是一种逼真的幻觉。在这幻觉中,我只有浑然的直觉,放弃分析,放弃判断,放弃验证。在如此这般的“意”中,有一个“象”,这个“象”是具体的样相。
作家产生意象,本领只使用一半,另一半是把它写下来,使读者也能进入哪意象。
好文章是好的意象、描写的好。好意象的条件是:鲜明、生动、新鲜,能显出作家的人格、气质、性情。
为什么文学这么看重意象呢?因为文学创作以语文为工具,必须把这个工具的特性充分发挥至尽,才可以在文艺的世界里占一个地位。
文学家深深了解,语文似乎天生为意象而设,在表现意象时,语文的长处充分显出来,短处也不再是短处,若非语文有那“短处”,文学作品也许不能列为八大艺术之一。
语文的两个缺点:
第一个缺点是,语文代表事物,但事物永远在变化、在演进,语文永远追不上、说不完。
另一个缺点是不准确,本来想说的是这个意思,可是偏偏被认为是那个意思,而别人又可能认为是另一个意思。“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
文学作品是字句组成的,也是意象组成的。作家积字成句,因为句子有意象;积句成段,因为段中有意象;联结各段成篇,一篇作品可能是许多意象的组合。
谈题材来源
作家总是有那么多东西可写。他在捕捉题材时有过人的敏感与敏捷;同时也是因为专注,别人发现题材的机会跟他一样,只是别人心不在焉,视而不见。通常,你需要什么就特别注意什么,经常注意什么就能多知道什么。
作家的题材来自人生和自然。为了写作,作家十分热心地观察人生及自然。他观察
人生百态:生老病死喜怒哀乐聚散离合得失荣辱;他观察自然万象:春夏秋冬晴雨霜雪鸟兽虫鱼湖海山原。
作家看人怎么适应自然、改变自然、利用自然,他也看自然怎样影响人生充实人生。作家是生命力的见证人,美的发现者,他挑选一些值得保存的东西,使它们不被时间毁灭。
写作材料的第二个来源是想象。“观察”可以得到那已经存在已经发生的。而“想象”不但能使作家得到那可能发生的事,也使作家得到许多“根本不可能”的事。
描写“不可能的事”,使它有文学价值,是作家对人群的特别贡献,文学对人类生活的调剂作用因此充分发挥,对人的启示也更深。
题材的第三个来源是体验:体会和经验。这两件事是一件,先经验后体会,能经验始能体会。经验是亲自尝受,体会是因为自己尝受过,知道别人的心里是什么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