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故事情节
小说精华在最后三分之一,前面看着不明就里、无味,像八点档的狗血剧。
粉丝经济是第一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是这个时代的印记,能引起共鸣。作者想表现丝经济,但细节经不起推敲。或者是想借粉丝经济塑造男主人公关景恒内心的渴望,塑造这种物欲横流、跃跃欲试的城市,但人物并没有因新加入的元素展现出区别于同类人物的特点。所以粉丝经济并没有深入人心。
小说的人物
人物是小说书写的重中之重。
物欲横流北京,不知道是一代又一代怀揣梦想与渴望的人塑造了它,还是它给了这些人做梦的权利。
小说世界里,成功(经济上)的人有:孟舵主、钢铁侠等,通向成功路上的人有:关景恒、白千寻、阿南等,失败的人有:徐承天。
端坐食物链顶端的人,比如孟舵主、钢铁侠总有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脾气,与背后坎坷的经历,以及见惯关景恒类跳梁小丑。关景恒类是努力向上爬的意气少年,以为能征服世界。而食物链底端的是良心未泯、无辜到有点傻白甜的代罪羔羊,如朱灵镜。
但问题是类型化和同质化,影视剧里一抓一大把这种人物,小说并没有写出新意。
再来细看关景恒这个人物,也是文本的灵魂人物,作者是试图用他概括景恒街吗?更有甚者透过这个人物概括北京这座城市?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这也是作者的野心。
关景恒是有能力有梦想的,从他创造粉蝶八分钟一百万张的的奇迹就可以看出来。我一开始想把他定位为凤凰男,渴望飞上枝头当凤凰,骨子里改不掉自卑。他那么渴望成为被选中的人,但怎么也丢不掉凤鸣路的记忆。他爱上灵境,不也是渴望跨越出身时就注定的阶级差异。小说越往后,他的欲望渐渐膨胀,或者说,他从始至终就盲目自大到以为可以左右世界,只是他比其他人都能干些,才走到B轮融资。
此时的关景恒已不是小镇凤凰男的代表,而是一类企图征服世界的人。这种人不分城市乡镇,所有幻想改变世界的人都是这种人,有关景恒,有你,也有我。
小说的叙述策略
小说主要以女主人公朱灵镜的视角展开,穿插描述徐承天、钢铁侠、关景恒,主要叙述放在关景恒身上。有一个问题是,作者常常会跳入朱灵镜和关景恒的视角,与人物对话,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的来回跳跃常让人串戏,阅读体验并不好。
看的出来,作者以第三人称叙述,试图将自己的观点埋入人物的视角,作者描述粉蝶产品、描绘北京夜色、写朱灵镜见一个有一个的项目创始人,抽丝剥茧出这座城市的繁华,与人们深藏内心的欲望。灵境不解为什么一个又一个的人,要扑上去追求根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或许是她看多了这样人,但这何尝不是作者对这个人世间的感悟?
作者的观点又主导人物塑造、情节走向,关景恒被踢出局,新的项目创始人出场,粉蝶被卖掉,欲望鼓动人心的躁动,来了一波又一波,但没有人能笑到最后。
这是一场盛大的幻灭。
小说有硬伤 细节经不起推敲
1、平安夜挤兑体现。小说中讲阿南号召蓝粉蝶往粉蝶里充钱,以缓解粉丝挤兑提现的情况。事实上,粉丝的钱首先到银行,企业入账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一般企业会隔几天一次性入账本公司户口,还要缴纳手续费。
也就说,阿南那一伙的充钱是不能实时化解挤兑危机。这是作者没有考究细节。
2、小说最后写到Sherry跳槽,从二十五楼换到十九楼的公司。大概作者认为,这种CBD办公楼是集聚效应,同类型公司会集聚同一地方。
在实际情况中,员工的跳槽都会有背调,高层的变动更意味着人脉资源变动、商业机密的泄露。两家楼上楼下关系的公司会更警惕管理层的变动。作者这样安排,加深了情节狗血成分,是硬伤。
这是部获奖作品
莫言那一代书写农村,紧接着有伤痕文学,王小波那一代进行先锋尝试,到了如今,城市书写变当务之急。“谁能把城市写好,谁就能进入文学史”。
《景恒街》是笛安的转型尝试,但成果并不理想。
这部作品获得了人民文学奖,我想大概是为了鼓励青年作家进行纯文学创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