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有一个朋友特别苦恼,儿子学校规定孩子中午在学校必须睡午觉,但儿子没有睡午觉的习惯,就看课外书。按照规定,儿子违反了学校的纪律,所以她已经连续两周被老师请去守着孩子午休。
我问朋友,你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她说,老师的这些规定也没有什么错,她还是比较支持的,也能够理解老师出台这些规定的良苦用心。儿子没有睡午觉的习惯,中午有时间看课外书有什么不可以?还提到学校老师和同学对儿子不公平。具体的就是有一次学校做活动,要孩子们手拉手。当要做上举的这个动作的时候,旁边的孩子一个就是拉着手乱摇,另外一个根本就不想抬手。结果是他儿子被批评了一顿。
我问她,是不是觉得去学校特别丢脸?她连连点头称是。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妈妈思想非常的分裂。她其实对学校的这些规定有很大的不满,但是自己强忍着,尽量让自己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这些不满,他没有办法发泄到学校老师身上,也不敢对老师发泄。所以她就对孩子说,就是你中午不睡觉,所以妈妈才不得不到学校里面陪着。孩子也觉得万分委屈,我睡不着,看看课外书有什么不可以?她也觉得孩子说的正确。
其实这个妈妈陷入到事情的是非对错去了。
1.她没有看到儿子。儿子没有午休的习惯,本身并没有多大的错,看课外书也不是做的一件错的事情。但是被老师批评,被扣分,孩子心里面非常的难受。妈妈没有缓解孩子的情绪,没有理解和看到孩子。反而雪上加霜,借由老师的话来批评指责孩子。这让孩子对老师也产生了一份抵触心理。
2.她没有看到老师。姑且不论老师的做法是否好,但是老师想孩子中午能够休息好,为下午的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动机是好的。当这个妈妈带着焦虑,觉得特别丢脸的心情走到学校去的时候,脸必然是耷拉着的。这样的做法就有可能让老师感受到家长对这个规定的不认可、不支持。再加上她觉得孩子受到公平对待,去跟老师做很多的解释,就让老师认为这个家长偏袒孩子,不支持学校的工作。从而对这个孩子另眼相待。
这个妈妈的做法,就让老师和孩子的之间关系出现了一些问题。孩子对老师有怨恨,老师对孩子有不满,再加上老师对家长不理解的不满的这一份,同时也加注到孩子身上。就导致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那么更好的做法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1.看到孩子的感受。儿子,你因为中午没有睡午觉,受到老师批评,心里面肯定很难受吧。妈妈理解你。
2.引导孩子去看到老师的感受。老师这样子做呢可能是考虑到你们下午要上课,中午如果稍微休息一下,下午上课的时候就会集中精力,听课的效率就会大大的提升。老师的这个出发点是好的。而且有这样的规定,给他自己会增加很多的工作量。他也是不容易。
3.引导孩子自己去想出解决的办法。儿子,面对这样的情况,你觉得怎么样做会更好?我想听听你的看法。当孩子感受到尊重以后,其实他是愿意遵守一些规定的。如果他自己愿意接受这些约束,那么就对孩子予以肯定。
4.妈妈摆正自己的心态。对孩子的犯错也好,还是对于老师叫到学校里面守着孩子午休的这些措施也好。都抱着一份理解和包容。心平气和的接受,开开心心的到学校里面去接受守着孩子午休的任务。一个笑容满面的妈妈就能让孩子感觉到我并没有做错多少。一个笑容满面的人,也能够被孩子的同学所接纳,被老师所接纳。至少老师会认为家长对老师的这个措施没有什么意见。
5.肯定老师的付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被看见,被肯定。妈妈要主动跟老师交流,事情的是非对错已经不重要。老师的付出妈妈要表示感谢。聊聊家常,拉近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即便是因为孩子犯错,老师对孩子有一份不满。但是如果老师的付出能够被家长所看到,他的这份不满就会消化掉。就会对孩子多一份的耐心和爱心。事情就会进入一个正向循环的状态。
家长跟老师沟通的时候不必带着讨好,就带着一份理解和包容。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别人传达善意,你必将会收到一份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