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条书评就别往下划了,打开它!因为这会是你能刷到的最详细的一篇书评!下面我给你写了读书建议与扩展阅读的建议,以及我的读书思考,你看完一定会有收获的!
【一、我的看书目的与策略】
之所以看这本书,是因为它是一本教学习策略的书,而我又是一个研究学习方法的知识博主,刚好对我的兴趣,所以选了这本书看。
这本书名是中学生高效学习策略体系,因为我都大学毕业了,而且我服务的客户里也以成年人为主,所以本书关于中学生学习的部分,我会选择性的跳过一部分,不会全看。
本次读书目的,是吸取书中我需要的部分,来填充我原有的学习方法框架。所以策略就是:快速先把书翻一遍,划线标记出我需要的部分。我关注的东西,进行第二遍精读。我不关心的部分,第二遍就略过。
【二、原文摘抄】
(1)高强度用脑——用这个原理,指导一切学习行为
(2)符合高强度用脑原则的流行理论——刻意练习、学习金字塔理论与元认知策略
(3)元认知策略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界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不断丰富相关理论。元认知策略指的是学生应当主动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包括制订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进行反馈调节等几个环节。
在早期的教学实践中,以上几个环节几乎都由老师来安排,学生的参与度非常低,全世界基本如此。在中国的中学教育活动里,这样的状态则一直维持到了现在。老师和学校的考量是学生的能力不足以参与上述环节,并且这些环节很消耗时间和精力,应该由老师代劳才行。
元认知策略提出,如果学生能够一定程度地参与上述环节,并不会因此分散精力、降低学习效率,反而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从用脑强度的角度考虑,如果学生需要参与制订计划、监控学习过程、进行反馈调节等环节时,那么他所考虑的问题必然更加复杂,相当于要把自己拔高到老师面对学习问题的层面上,用脑强度将毫无疑问地增加。
(4)对于大脑来说,有没有发现信息中的特殊规律,是非常影响信息理解和记忆效率的。也可以用这样一个类比案例来理解结构的作用。你需要把一堆物品带到10千米外的地方,包括两个轮胎、一个三角形支架、一个置物框、一个铃铛、两根松紧控制线、一个座板……总之就是一堆零件。现在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你找一个大号麻布袋子,把这些零件装起来,然后费力地背在肩膀上,扛过去。第二个选择,你意识到这些零件是可以组装出一个特殊结构的——一辆自行车,然后骑着这辆自行车蹬10千米。
(5)为了达到这种快速减轻大脑负担的效果,我们需要把握住结构化思维的两个核心要素——分类和层级。将分类和层级结合在一起,就得到了结构化思维。
(6)分类的时候有两个原则:第一,不同的分类之间最好不要有重合。第二,各个分类加起来最好能够覆盖所有的情况。简单来说,就是不重不漏。在现实操作中,我们只需要尽量按照这两个原则去进行分类就好了,无法绝对满足也没关系。有些重要内容多次出现,可以允许重复;有些难度高而分值极低、出现概率极小的内容,可以允许有少量遗漏。
(7)层级的概念也很简单,就是指一种事物的纵向深度。比如,你在淘宝网购买物品时,需要填下自己的详细地址。一般来说,你会这样写:
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龙溪路丰湖小区5栋××号。
这是一种典型的顺序层级排列,让人感觉条理清晰、容易理解,跟随着文字的阅读,人的注意力会自动聚焦。如果层级排列混乱,我们理解事物时就会困难很多,
比如这样写:××号,杭州市,龙溪路,中国,西湖区,丰湖小区,浙江省。
如果你像上面这样写,卖家说不定会拒绝发货。
(8)复杂信息更需要结构化
在这种时候,请记得从细节中跳出来,返回课本的目录与标题,并绘制出一个详尽的结构图。对于初三、高三处于复习阶段的中学生来说,由于要统筹好几本书的知识内容——比如高中生物有6本书——你可能需要做一个超大型结构图。有些优秀的中学生会去购买那种1平方米的超大型纸张来绘制课本上的知识点结构图。当你有了总体结构以后,再带着一种宏观的认知去学习那些知识点,就不会迷失在细节里了。就像天上的卫星先拍摄地面上的景色,再绘制成清晰的地图一样,可以逐级调节焦距,既能缩略到大陆、国家,又能具体到街道建筑,非常清晰。
(9)结构化思维用于知识整理
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些补充的知识点按照结构化的方式进行整理。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操作。
第一步,先对课本已有知识点进行结构化整理,做出分类和层级。如果连课本基础知识都不清楚,那么补充的知识就更难学好了,因为大部分补充知识都是对基础知识的衍生和拓展。
第二步,观察补充的知识点,思考它属于原有课本基础知识中的哪一类的下级或平级。当有了明确的分类和层级后,就有了清晰的系统定位,学起来才更容易。比如在试卷讲解时,生物老师补充了某种特殊实验试剂的用法,那我们要思考它属于哪一个分类。它可能是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相关内容,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大脑中将其整理如“细胞——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光合作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部分实验试剂的代替品”的结构中。
第三步,按照其结构化定位,在笔记本的相应位置进行知识补充。零散知识一定要有专门的笔记本进行整理,不能单纯地堆积在试卷或者其他资料上;补充零散知识的时候也一定要放置在对应结构中,而不能乱写。很多中学生习惯在一本书学完后,把那些补充的知识点随意地记在笔记本的最后,这样是混乱的,并不利于学习,必须进行结构化整理。
(10)结构化思维用于错题本
假设一名高一的学生在进行物理总复习试卷的错题整理,在一张22道题的试卷里,他错了5道题,分别是试卷的第2、8、13、16、21题。第2题是关于斜面静摩擦的,第8题是关于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第13题是关于天花板悬挂小球的受力分析,第16题是关于高空水平抛物运动轨迹,第21题是关于四个方向的力的合成与分解。于是,他在错题本上整理时也是按照这个顺序抄上去的:2、8、13、16、21。等到几周后复习时,他打开错题本时,感觉非常混乱——一会儿是受力分析的题,一会儿是匀加速运动的题,一会儿又是受力分析……很不幸,这种低效率的错题整理方式,正是很多学生在使用的。
还有更严重的情况。如果你不是高一学生,而是高三学生,那么做一张物理模拟卷子时,是包含了整个高中的物理内容的,如果你继续按照之前线性的、非结构性的方式整理错题,那么你的错题本是这样的:一会儿是电路分析题,一会儿是圆周运动题,一会儿是电磁场题,一会儿是受力分析题,一会儿又是电磁场题,一会儿又变成了能量守恒题——你是否联想到了前面讲解层级时那个让卖家拒绝发货的混乱快递地址?
光想一想就知道这样的错题本复习起来有多么低效了。所以,错题本一定要按照结构化的方式去整理,同一章节、同一类型的错题集中在一起。
(11)解题思路,是指那些不属于课本的基础公式和定律,但对解题有重要作用的特殊解题步骤或者技巧。比如初中数学里的特殊辅助线技巧,高中数学里的函数构造、换元,或者物理中的极限值假设法等。在中等难度题和中高难度题里,基础公式已经不够用了,这些特殊解题步骤或技巧才是考查的核心内容!
(12)实际上,尽管解题思路结构化看起来依然是一种初级学习策略,但它对于大部分中学生来说作用是巨大的。那些在我的课程里学习过解题思路结构化的中学生,单凭这一条策略就在数学等学科里突破了原有的“瓶颈”。
(13)与第二章、第三章的内容联系起来看,心理迷失与学习中心论有关。如果你不把自己这个活生生的人当作学习的中心,而把某个秘籍当作学习的中心,那就叫作迷失;而自我弱化又与高强度用脑有关,过于依靠外力、放弃自我成长,你的内部力量弱化,用脑强度必然持续降低。
(14)一件复杂的事情往往由多个流程、步骤组成,把每一个流程、步骤进行优化,做到(接近)最好,就叫作全流程优化。有些人乍一看定义会觉得,这不就是做事情要尽力做到最好的老生常谈吗?全流程优化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嘛。但你对它研究得越深就越会发现,全流程优化并不简单,它是一种能在平凡中创造奇迹的方法。
(15)脉冲策略的奇效——如何使用时间,能够突破学习的瓶颈?
【三、七小的读后感】
(1) 上述的1、15让我想到了【烧水理论】
意思是说:学一个东西,就像烧水一样,要一次性烧到100度。烧开之后,就算降温了,水也是可以喝的。 但如果没烧开,只烧到90度的水,那也是不能喝的。之前从常温到90度用的电力,就浪费了。
学习也是一样,要学,就一次性学透。这样后面哪怕忘了,捡起来也很快。但如果没学透,每次都学个一知半解,然后又忘记。 这样子就是浪费时间,浪费了电力,烧了不能喝的水了。
都是一个道理: 学习,要一次攻破!
(2)在 3 元认知策略部分,教会了我一个非常有用的知识——要让学生去当老师!
这点可以用在我自己的高效学习训练营里,让学生自己制定学习计划,我来负责督促。让同学之间互相出题,互相点评改作业。这样做,可以倒逼学生高强度用脑,学习效果会更棒的!
(3)上面的45679 10,结构化思维、分类、层级,给了我极大的启发!让我想明白了【碎片化阅读】和【碎片化知识】的关系,与【碎片化知识】的解决方法了~
结构化的知识,特征就是有清晰的分类和层级,每一个知识点在结构中都是有特定的位置。
碎片化阅读,指的是阅读时间较短,只有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时间进行阅读,不能把完整的文章/书看完。重点是阅读时间短。
而碎片化的知识,就是学了之后也不知道它属于那个大类?在这个大类中在哪个层级?上一级、下一级、并列的知识点有哪些? 的孤立知识。 重点是知识联系是孤立的。
碎片化阅读,不一定会导致碎片化知识。读书之前,先看目录。读文章之前,先把大小标题看一遍。掌握了大框架,先带着【分类】【层级】的意识,再去读细节,读的时候再问自己,现在是在书的框架中的哪个位置?前后知识是啥? 知识就不容易孤立、碎片化了。
以后用碎片化时间看文章的时候,也问自己:自己学的这些东西,属于哪个大主题的范畴?是该主题下的哪个小板块的内容? 如果想不到这些,那就说明自己大框架欠缺,学的知识是无处安放的。必须把这事情记下来,抽空去找相关的书,把【大框架】【分类】【层级】给整出来,让自己碎片化的知识可以归入到合适的结构位置中。
(4)读完上面的8 ,我马上就告诉我了我的小老妹,让她在大学里学专业课的时候,以后一定要试试画N本书合一的思维导图! 不要把知识按照课本给割裂了,这一个学科就是一套大的体系~
(5)读完10,就感觉相见恨晚了。我参加的是2017年的高考,那一年开始我才正式有错题本(之前只是改错,没错题本)。当时就是像老师说的,无序杂乱的堆积错题,而没有按结构整理错题TAT
(6) 读完11/12,把解题技巧也当做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点,像学一般的知识点一样,对解题技巧也进行专门的学习。这一点我也只能说是相见恨晚了 TAT
【四、七小对本书的读书建议】
这本确实是本好书,书如其名,如果让初高中生来看这本书,相信收获会很大。如果看书的是家长朋友,那可以把这本书自己看几遍,让读中学的孩子也好好看看。
对于考试比较多的留学生、或者国内985/211的学生,相信也会用很大的帮助。
如果看这本书的是已经在工作的人士,或者是为了解决生活工作中问题的大学生,那么建议直接读第三章、第四章。
【五、延伸拓展】
第七章最强记忆力的提取策略,这里安利《认知天性》这本书,是讲人脑的学习规律的,看完了这本,你会对提取策略理解更深刻的。
在叶修老师的公号:学习策略师,里面发送【条件核检法】,会介绍他在书中写的【模式识别】这个学习策略。我看完了,确实很牛,收获很大。
最后:
能看到这里的都是有缘人~ 这里我做个自我介绍吧:七小,一个研究高效学习与知识体系构建的学习博主,目前正计划读100本书,来实测我的学习方法的效果与锻炼我的读书技巧,这是我写的第4份书评。
欢迎爱学习的朋友与我交流,详见我主页的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