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一大研究方向是效率。
也就是研究什么样的制度、状况下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比如从大了讲就是比较集体所有制,私有制,公有制之间的差别。
马路也有自己的效率。如何在一定时间内输送更多的车辆、人流,也是现代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观察,我觉得在一下几点上这两者之间有着一些相似之处。
路面不平
当我们行驶在马路上,总会遇到路面不平整的路段。当路过这种坑坑洼洼的路面时就会不自觉地减缓速度。否则用上海话讲就会吃弹簧屁股,或者严重的话还会失去对车子的控制。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么一个细小的动作可能会对个体造成如下的影响:
- 行驶速度下降,总的驾驶时间上升
- 消耗更多燃油
- 对刹车的损耗
- 增加安全隐患
而对整个城区交通的影响有:
- 增加交通网络的拥堵可能性
- 增加交通事故的可能性
假如我们不考虑安全性的影响,就仅仅一个路面不平整就造成了对个人和整个交通网络使用效率的下降。
那对应到经济生活中,我们能想到什么呢?和我们生活中比较贴近的,近些年流行和发展起来的当数移动支付了。
在没有移动支付的时候,我们去超市、便利店和菜场购物要么支付现金要么刷卡。如果说超市和便利店使用刷卡已经很普遍,那么想要在菜场刷卡购物估计大家都会说你矫情。但是现在使用移动支付后,真实谁用谁知道。对我来说不用带现金了,对卖菜的阿姨来说不用费劲找零了。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多接待几个客户,多卖点菜了。你说这是不是实实在在的效率提升?
不仅仅是菜场,大型超市也是移动支付的收益者。最近家附近的欧尚超市开通了移动支付的自动结账机器。以前没有这个机器的时候,我一看到收银台前的人山人海,就直接把东西放回原处然后离开。现在我就很悠闲地走到自动结账机前,甚至可以边拿东西边支付。出门只要核对一下信息就可以了。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那一点点的不平整,不把它填平你不知道它有多大威力。
随意加塞
据大部分驾驶员的不完全反映,在上海开车相对来说比较舒服。因为上海的司机大多遵守交通规则,不太会随意变道,不遵守交通信号灯。
而很多司机感觉出了上海后,开车就很头大了。有不遵守信号灯的,有骑着横线的,有左右摇摆的。总之,花式开车样样都有。
虽然增加了马路上的多样性,但是对开车人来说那就是灾难。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车突然过来,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突发事件。明明是两车道,却有辆车骑在路中间让你哭笑不得。
这种情况下,安全性肯定是降低了,交通网络的使用效率也下降了。而且驾驶员还得时刻保持精神高度紧张。
我把这种你不知道别人是不是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看作信息不对成的一种情况。那么我们现实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呢?
那真是太多了
教科书中举的例子我就不用讲了。说一个我们自己亲身能够体会到的--代购。我想在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有很多人会通过国际代购去购买一些自认为比较重要的东西。比如奶粉、保健品。原因么大家都知道的。因为经过一些事件后,我们不太相信某些大厂宣称的品质了。
我认为这就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一个后果。既然我不能知道你是不是说的是真的,那么我选择干脆不相信你。就好像我在马路上尽量压低速度与你保持距离以保障安全一样,在某些商品上我干脆和你划清界限。
作为一个消费者,感到心中发凉。
人的重要性
同样的车,同样的法规,差不多的道路,但为什么有的地方运行通畅,而有的地方就水泄不通?
答案在人
假设我们都遵守交通法规,没有人会做出让人出乎意料的行为。那么整条道路的使用效率还受到一个因素的影响 -- 驾驶员的水平。
比如我做公司的班车,那班车师傅的水平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紧跟前车,随意变道这些超纲的行为我就不说了。在高架圆形引桥上两辆大车并排的情况下依然加速行驶,那真的是让我感叹老司机就是老司机。
但是路上毕竟不可能都是像班车师傅这样技术纯熟的老司机,还有很多像我这样一年摸不上两次方向盘的新手。上次开车去机场,我的驾驶时间愣是比百度导航上的时间多出一半。关键该时间并没有堵车。以至于后来我就放弃自己开车出门了。
可以想到,如果马路上都是我这样的人在开车,一定要比马路上都是像班车师傅这样娴熟的老司机开车利用效率要低很多。
开车只是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比如之前在得到上还听到过一个蔡司的例子。同样的公司技术,在日本公司生产出的镜头的合格率却只有20%。经过多年的改进却依然打不到德国本土原厂的要求。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哪怕当今科技、规范、技术程度如此发达,人在其中的作用依然无法小觑。
写在最后
我们以为最近几年技术发展到了一个非常高速的时代,仿佛昨天刚换了4G手机马上就要上5G了。我们也常常陷入一种赶英超美、只争朝夕的盲目自信中。却很少有人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手头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