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了《长安的荔枝》,所以趁热说点什么。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从九品下的小官,名叫李善德。
唐朝官员品级依正、从、上、下分为九品三十级,从九品下已是最末级。
这样的微末小官,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明算科出身,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终于买了一座一进小院。这座小院已有十年房龄,又位于偏僻的归义坊内,竟然要卖出三百贯的高价。历时二十八载,耗尽积蓄,又借贷两百贯,他以五十二岁高龄得以在长安拥有安身之所。贷款月息四分,分两年还清,本利共计三百九十二贯,而他的每月收入只有十贯出头。
当时一贯钱的购买力大约相当于2000块钱左右,而长安物价也让时人感叹 “长安居不易”。
即使不吃不喝,偿还借贷也是不可为之事。所以,如何弄到钱是当下之急。
也正因如此,李善德轻易地掉进了上司和同僚合谋的陷阱里,接了一份不可能完成的苦差事——荔枝使。
此次的任务是在六月初一前,将新鲜荔枝作为圣上送与贵妃的诞辰礼献上。
荔枝易坏,“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身为上林署监事的李善德再清楚不过,从岭南到长安五千多里,途中路况复杂,以最快的日行五百里的“驿使赍(jí)送”也要十几天。而此前的荔枝贡品,要么用盐腌渍,要么晾晒成干,要么是用原蜜浸渍再用蜂蜡外封的“荔枝煎”。将新鲜的荔枝从岭南运到长安,这事在之前几乎没有人做成过。
荔枝使并不是什么官职,作为给圣人办事的临时差遣,所能做的就是扯虎皮大旗,拿着鸡毛当令箭,用圣上的名头吓唬地方官员配合。
唐朝地方行政划分是道、府、州、县。岭南道距离京城极远,此处或是语言不通的山民,或是流放发配的罪官。岭南道节度使何履光作为此地最高级别的行政官员,更兼任掌控军事力量的经略使,怎么可能听一个末品小吏调动?
何履光自觉李善德此事做不成,时辰一到只有引颈就戮的下场,便由着他在此地折腾,至于配合什么的,就是天方夜谭了。
可万万没想到,在死亡阴影下的李善德穷尽脑力,真有几分急智。从路程的设置到荔枝的存放方式,到人工的选用,李善德一一算出最优解。
何履光冷眼旁观,现下却再也坐不住。如果此事做成,等圣上回过味来,定然怀疑自己的忠心,竟准备杀人。
所幸,李善德有义仆相助,得以逃脱。
只是,京城内想夺功的大人物有,与何履光同样心思的也不在少数。
李善德本以为差事做成,自己便可高枕无忧,没想到,这才是个开始。他艰难地在大人物之间的博弈中求生,在胜利在望之际,却选择搞砸这一切。
李善德经此一遭了解到的不止是做事不易,更是“百姓之苦”。
他设计的转运法,将两瓮荔枝从岭南运来长安至少需要七百贯。这七百贯的钱花出去,耗费人力马力物力各项资源无数,得到的也仅仅是四十枚荔枝。这钱从哪里来呢?国库不丰,应为圣上解忧的臣子怎么能使圣上动用自己的内库,只能摊到地方上。而地方出钱,即是百姓出钱。
百姓又哪里来的钱呢?
李善德对右相言辞犀利,几乎指骂。右相因此记恨于他。
完成任务却被判流放岭南的李善德,终于有些心安。
后来,这年发生了一件改变唐朝命运的大事,即安史之乱。
远离长安的李善德也远离了战乱纷争,竟也是一桩幸事。
(我很好奇一件事,但没查出相关资料。荔枝大规模运往内地是什么时候?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