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孩子,看见自己,看见希望
什么是教育的本质
如何去定义“成功”
尝试换一个角度去看待教育,最终,看见孩子,看见自己,看见希望。
中国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中国教育可能面临的另外一个重大问题是:体制的单一性,或者说过度的封闭性,我们局限于教育系统内办教育。
中国教育有一个悖论,即社会对教育有普遍的高期待,但同时又有一种高焦虑。因为高期待和高关注,最后导致高焦虑和高不满,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没有人对教育满意:老师不满意,家长不满意,政府不满意,孩子更不满意,可以说是痛苦的学生、疲惫的老师、焦虑的家长。政府扮演的角色也是这样,是一种无所不做,但好像又事无所成的状况。这些悖论可能就是我们中国社会的现实,转型期大家都认为要改,改一定比不改好,但是怎么改,改革的对象、主体是谁,我们不清楚。
在王宏伟从事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他感觉现在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学业、对自己的未来、对自己的人生感到非常迷茫,也缺少自信。如果站在高等教育的角度去看我们的基础教育,很多问题其实发生在基础教育这个层面上。
如果说教育出了问题,这个问题的弊端可能不在教育内部,而是社会出了问题。在我看来,中国教育今天看起来更像是一种股市赌场。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人,都在这个赌场里面重新洗牌,想搏一个新的机会,那么赌的砝码是什么呢?是学生的成绩、学生的分数。
中国教育的出路在哪里?
如果我们希望中国的教育再往前走一步,走得更好一点,能够面对现在这样一个社会,面对十几亿人和几亿少年儿童,能够使所谓的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孩子能够自由生长,个体差异性受到尊重,但这需要全社会的力量。
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教育,只有这样,中国的教育才有希望。所以我希望社会各界,如公益界、资本市场等全社会各方面有见识的人士共同来关心教育。此外,我们教育体制内的管理者,在保障孩子的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应该给教育工作者更大的空间,给孩子们更多的成长空间。
如果要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我们要从基础教育开始做起。我希望我们的学生未来能够在自己的整个人生中,保持对周围各种各样事情的好奇心以及愿意自主地主动地去学习的动机,然后建立起自己学习的自信心。这种成就感不是来自于社会的评价,不是来自于别人的评价,而是来自于他自己掌握的一些新知识、产生的一些新思想。
老师、家长和孩子们在一起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会永葆好奇心,然后学习新的知识、新的体会,减少功利心,对自己的人生价值产生新的认同,而不是仅依靠社会评价。我们应当在教育上给予教育工作者更多的自主性,让更多的可能性成长起来,更自然地向前发展。
让教育回归本源,回到教育的本来面目。我们看到儿童看到生命,看到背后更大的教育责任。学校不应该是一个互相欺诈的、怀疑的、博弈的、争斗的场所,应该是一个团结的、温暖的、建设的共同体和一个不断扩大的家的概念。
在一线做教育每天有很多负能量,我们现在还应该保持乐观的理由是什么?
孩子、成长、生命。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曾说“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现在的教育,很多是按照我们成人自己认为最有利于孩子的方式去设计:把一个丰富的世界切割成我们所认为的数学、物理、化学、语文、英语等这样的学科性知识。其实对孩子来讲,丰富完整的世界是最自然的,而且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
对学校、老师、家长来说,更重要的是不要用成人认为对孩子有用的方式去剪裁这个世界,去设计对孩子的教育,甚至去扼杀孩子的自然成长和内在潜能。孩子的创造性是天生的,学习力也是天生的。如果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学校不能培养,请至少不要伤害孩子那种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创造力、学习力。
教育是非常具体的,也是非常复杂的,甚至是非常谨慎的。
我觉得给孩子们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个真实的世界不是没有杂草的,不是没有暴风骤雨的,但在这样一个需要克服困难,需要和现实不断斗争和争取的环境中所生长的小孩,不会是温室里的花朵。他们会是一群健康的、有活力的,知道世事艰难,但在艰难的世事里依然可以做有梦有趣的真实的人。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人类与其他物种的一个很重要的差别就是人类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它根植于人类的基因和大脑结构中。人天生就比其他所有动物更愿意学习,而且拥有更强大的好奇心,这种天生的愿意学习的能力和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和教育是相伴而行的,从人类文明开始的那一天起,教育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学习同样无处不在。
只要愿意学习,所有的人都可以不停地学习新的知识。从这个角度讲,我不认为教育本身有问题,而是我们要思考怎么把它做得更好。这是鼓舞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的一个原因。
教育应该“不端不装有趣有梦”
不端是能看到儿童,看到生命,看到背后更大的教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