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无意中看到了“二手知识”这个词,觉得挺有意思。什么是二手知识?如何去定义它?“二手知识”于我们来说是好还是坏呢?又怎样获得“第一手知识”呢?
什么是”二手知识“,如何去定义它?打个比喻吧,刚出生的婴儿是吃母乳的,再大一点儿,很多父母可能会开始喂五谷杂粮等之类的,但食物太大太硬嚼不烂啊,怎么办?许多父母会选择先咀嚼一下再喂给小baby。你说,这食物有营养嘛,肯定有啊,不然小baby怎么长身体呢。类比于小baby吃食的这一过程现在来说一下这个所谓的“一手知识”与“二手知识”。其实,父母摄入的大而硬的食物好比第一手知识,晦涩难懂,比较难以消化;而小baby摄入的经过咀嚼过后的小块易啃的食物好比二手知识,相比与一手知识更容易消化。都是食物,都有营养,只不过经过咀嚼过后的食物有点变味啦,营养可能也便少啦。
更具体的说,一手知识其实更偏向于我们从课本中所获得的,或者从其他渠道主动习得的,这里涉及到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而“二手知识”更像是被投喂的,由别人获得的一手知识转化而来的。比如:我们经常看的微信公众号,知乎问答,贴吧论坛,百度文库等所包含的内容,里边各种形态的教科书,干货教程都有,有用没?有,而且太好用啦,获得方便,完全用不着思考就得到啦。对天性懒惰的我们来说,简直是福利啊。再者说,喜马拉雅,得到,趁早等APP上的各式各样的教程,那简直是没有你找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啊。知识付费的时代,自媒体的时代,只要你有货,有料,能出各种各样的教程。而这里边,很大程度上,很大一部分可以算是“二手知识”啦。
那么,“二手知识”于我们来说是好还是坏呢?这个不能绝对地去评判。还是利用刚才的比喻,小baby小的时候没有主动吃食的能力,那么吃父母咀嚼过的食物是没有问题的,这对他来说是营养,但当他长大时,是要学会自己去啃大而硬的食物的,很难想象一辈子去吃别人嚼过的食物是个什么样子。那么,于我们来说,摄入“二手知识”也没问题,它易得易消化,在你对一个概念,一个行业不了解的时候,听听别人的解说和观点是有帮助的。但现在是个什么状态呢,好像我们很多人都对它趋之若鹜,一听到干货教程赶紧收藏学习,这一过程纯粹地摄入别人思考整理过的内容,它是不成体系的,也以至于我们经常会觉得自己大脑空空。我们在追求”二手知识“的这一过程,慢慢地丧失掉了自己思考,组织整理的能力。所以,我们出不了教程,卖不了干货,只能等着被投喂。
那又如何获得第一手知识呢?最快也是最笨的方法:读书,思考,输出,这是一个需要主动的过程。就好比小baby长大啦,终于不用在吃嚼过的食物啦,可以自己选择美食啦。再者,书其实也分为一手和二手(此二手非彼二手),拿时间管理的书籍来说,市面上太多啦。但其实基础的理论也就那些,只不过被人用成千上万种遣词造句去表达。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整合他们的输出自己的观点,并在实践中去验证它的实用性,如果有心的话,我们也可以出书出教程啦。当然,这一过程会很难。但是只要有心,就能获得第一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