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论语》
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解读
自序一 为什么是小品
感谢这个伟大的信息时代,让人们的思想可以游走于网络之间,从中汲取营养,又通过其开枝散叶!
请勿直奔主题,耐心读完序言。
功夫与格局,在庐山之外。
毋庸讳言,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我对《论语》的整体还缺少把握能力,所以只能是“小”。学界对论语的整体把握能力也还是未知之数,南怀谨老先生认为《论语》的篇章是有机编排的 :“在我认为《论语》是不可以分开的,《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整个二十篇《论语》连起来,是一整篇文章。”(南怀谨《论语别裁》学而第一 再论《论语》)但度娘认为“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又认为: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问则称“子曰”,表示有别于君,“以辨上下而定民志”。而后十篇中的《先进》、《颜渊》等篇,答大夫之问也皆作“孔子对曰”,故怀疑“前十篇皆有子、曾子门人所记,去圣未远,礼制方明;后十篇则后人所续记,其时卿位益尊,卿权益重,盖有习于当世所称而未尝详考其体例者,故不能无异同也”。又如,前十篇中孔子一般称“子”不称“孔子”,门人问学也不作“问于孔子”。而后十篇中的《季氏》、《微子》多称孔子,《阳货》篇子张问仁,《尧曰》篇子张问政,皆称“问于孔子”,与《论语》其他篇不同,“其非孔氏遗书明甚,盖皆后人采之他书者”。受崔述的影响,以后学者继续从《论语》前后十篇用语、称谓的差异对其成书作出判断,有学者甚至认为《论语》最初只有单独的篇,其编定成书,要在汉代以后(注:这段也摘自度娘)。
但是,请您不要失去信心而离开,我之所以爱上《论语》,并且有将自己的学习感悟写出来的冲动,一则是我在开始系统学习《论语》之前,具有从一些耳熟能详的《论语》片段中咀嚼出鲜活的味道、感受到蕴含其中生命力的经验,这些味道与广为流传的一些表面的、肤浅的乃至庸俗的、充斥着奴性的解释有所不同,这是我信心和责任感的来源。说到责任感,我是一个以爱护社会为己任的人。我相信:人是社会的细胞(或器官),社会是人赖以生存的机体,爱社会就是爱自己。如今我们的文化是出了大的问题,这已经是许多人的共识。我认为中华文化的退化,至少始自秦汉极权主义政治格局确立(参见自序四 为什么是先秦),而我们的文化经历了后世的沧桑,或者说我们自己的思想被玷污太多了!所以研究先秦的文化,有正本清源、挽救文化之重要意义。咀嚼品味,是为“品”。
所以是“小品”。
读者贤达在阅读拙作的时候可以对照一下南怀谨老先生的《论语别裁》,更能解小品之味。我觉得南老先生的版本是解读《论语》顶好的了。哪位如果有好版本谢谢分享。
露一小手 我对“道可道非常道”的解释
举一个关于《道德经》的例子。《论语》的珍珠就放到本书正文中吧。
2018年6月7日,跟客户一起晚餐,这位童姓的兄台(这是值得纪念的一件事,故明其姓以致敬)跟我分享说前不久听了一个国学与管理的讲座,我听后深不以为然,说:打着国学的旗号的不是骗子就是傻子,因为所谓国学是2000+年前的社会科学(如果能称其为科学的话),如今人们在社会科学如管理学、社会学、组织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等方面都已取得了远超古人的进步,还打着国学的旗号出来的不是骗子是什么呢?怕是他自己心里都没底,如果他真的相信自己所讲的,那他一定是傻子(汗!!!在最近这一个半月的时间中,我常常想向这位老兄当面忏悔,这个话实在是讲错了,在此郑重向童先生及国学致歉!三鞠躬,并写深刻检讨一份,参见 我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并且我霸气十足地加了一句:讲国学,我比他们讲得好!结果我就得到了“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题目……
其实省略号是后加的,后怕之意。公道说,此题确实很难,难到我至今未找到信服的解释(当然是除我自己的解释之外)。当时可是福至心灵,文不加点。
讲完之后,反馈是:透彻!
“道可道非常道”如何理解?
请认真思考,冥思苦想五分钟,给出您的答案。
人贵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行,或者知道自己行都叫自知。
回到2018年6月7日晚餐现场。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在您问之前我是不懂的,但是您一问我就懂了。” (俗称“秒懂”)
我悠然喝了一口茶问道:“那位老师怎么讲?”
……(略去童先生的答案。先问一下,并非狡黠的战术,而是本人有着开放的头脑,如果人家讲得好,我就没必要再讲了。顺便作个声明:我以为辩论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正确,而是为了真知,因此,我认为如果在辩论中失败,是一大乐事,因为,又完成了一次自我突破。)
“第一个道,指客观,比如这个茶杯,其客观特性即道。茶杯有许多客观特性,有些是我们知道的,比如其几何尺寸,高度、内径、外径等,有些是什么特性我们都不知道,比如量子层面的东西。我们就拿其高度来说,其真实的高度即是‘道’。”
“可道,指主观认识,即人们对客观特性的主观认识,我们拿直尺或者卡尺量一下,量出的高度即‘可道’。”
”非常道,量出的尺寸并非真值,总是有误差的,叫‘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连起来讲就是事物的客观特性是可以主观认知的,但主观认知往往有其局限,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此处掌声响起……
别急,没完呢,再让我啰嗦几句(久不作文,如您不喜欢我的文风,敬请指教,多谢!多谢!)。
“这对我们有两点启示:一,事物是可认知的;二,人们必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是有局限的,所以,永不能放过改进的空间。回顾一下人类的发展史,正是这样一个过程。比如牛顿定律,是不是真理呢?当然是。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呢?当然不是。相对论、量子理论都是超越了牛顿定律的,但是我们不能认为牛顿定律是无意义的……(以下略去500字)”
此处有掌声,不是为我,而是为古人朴素而伟大的认识论!在这些日子里,我反复揣摩,越想越是赞叹!
当晚睡觉前,我明白了下一句:“名可名,非常名”。这里就卖个关子吧,留待下一本书,暂定名为《跟老子学管理》(什么,有书叫这个名字了?那就帮我的下一本书改个名字吧,记住,关键词:管理,老子)
我的志愿是每一个片断都是由感而发,都是品出其中的味道的明珠。随着学习的延续,这些珠子能串成一串美丽的数珠,帮助人们开启智慧。
每个人的世界,都是自己想象的结果。希望您喜欢我的世界。
此书也非寻章摘句的严谨学术著作,一则我没此古文化功底,二则我认为无其必要。观其大要,或扬或弃,古为今用,我之愿也。非为挡箭,欢迎批评。
2018.8.4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