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的是尼采《悲剧的诞生》第一章,第5小节:抒情诗人的“自我”立足于世界本体。
艺术创造中存在着创作者的主观和创作对象客观性的矛盾。创作者如果在作品仅仅只是情感的宣泄,那么创造物不能称为艺术作品,因为难以产生类似于枢纽的东西,不能够将读者与创造者捆绑在一起,读者面对创造者的主观情绪难以产生共鸣。
没有客观性,没有纯粹超然的静观,就不能想象有哪怕最起码的真正艺术创作。
那么以“倾诉”自我的抒情诗人如何成为艺术家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便是本节的中心。
尼采认为抒情诗人的艺术创造过程中产生了一种音乐情绪。
也就是在诗创造中先产生一种不确定的、难以捉摸的对象,后来才出现了思维条理化的形象。
而在这一种不确定的对象,虽然是源于自我的,但是却能够与世界心灵相通。为何能够相通呢?因为抒情诗人的自我就是代表了整个世界,或者说是可以囊括整个世界的。
这自我不是清醒的、经验现实的人的自我,而是根本上唯一真正存在的、永恒的、立足于万物之基础的自我,抒情诗天才通过这样的自我的摹本洞察万物的基础。
内部的心灵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有秩序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内在的,其存在是内在形成的,并且是有着内在稳定性。
稳定性并非不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是面对外界的影响内部世界可进行自我调节,从而保证了其一贯性和连续性。
这样的内部心灵与外部世界或多或少有着对应点,外部世界在内部心灵产生影射,内部心灵将这种影射进行加工创造,于是便打破了其主观局限性,而为众人所理解、审美,从而成为了艺术品。
在一种反射作用中,主观的情绪和意志的激动给所观照的景物染上自己的色彩,反过来自己也染上景物的色彩。
外界的环境让内部心灵忘却了自己的渴望和欲望,形成叔本华所说的一种无意志的纯粹认识,这种无意志与外部的景致相互融合,相互起舞,演绎出一支最美的舞蹈。唯有在忘我中实现自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