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正拥有一本书,必须把这本书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摘自《如何阅读一本书》
阅读就是学习,分指导型学习(辅助型自我发现学习)及自我发现型学习(非辅助型自我发现学习)。
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是阅读的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
基础阅读有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阅读准备阶段——学前的阅读启蒙。
2.第二阶段:识字及初级读写能力——小学一年级。
3.第三阶段:词汇积累阶段——四年级前。
4.第四阶段:可以阅读所有读物但不太纯熟——小学或初中毕业前(青少年阶段)。
基础阅读的这一层次更多的属于指导性学习。
检视阅读,才算是真正进入阅读的层次。这个层次的阅读非常重要,可以让我们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第三层次的分析阅读和第四层次的主题阅读,也是第三第四层次必须先要完成的一个步骤。
检视阅读有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有系统的略读或者粗读,这个阶段花的时间应该不会太多。
这个阶段可以开展以下动作:看书名、序、研究目录、检阅索引、读出版者介绍、挑几个与主题相关的篇章看、随便翻几页找几段看看,如此一来,就可以基本了解一本书的脉络。
2.第二阶段:粗浅的阅读。
书中提到一个阅读规则:首次读一本难度大的书,遇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思考或者查询,先完整读一遍。
在这里层此的阅读里,我们可以排掉“坏书”,也可以找到“好书”,当然对不同的人,好坏不尽相同。
在第三层次的分析阅读前,我们需要做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读者,但如何做到呢?
有让自己获得利益的目标——心灵或精神上的成长,而非娱乐或满足好奇心。有这样明确的目标之后,阅读时就可以保持专注和清醒(我在阅读这本书时是这样的状态),也可以让自己调到主动阅读模式。
当然,主动阅读一本书也是一定要提出四个重要问题:
1.这本书整体在谈什么?
2.作者在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
3.这本书是否有道理?全部有理还是部分有理?
4.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
要想真正拥有一本书,让书成为你的一部分或者你成为书的一部分,唯一的方法就是写出来,笔记也好,感想也好,都是你的思考,只有思考才可能是主动阅读,没有捷径。
阅读就是一场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是否能形成有效沟通并达成共识,首先都需要读者对自己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