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中华之首都天坛八(6)

为了您更好地联系上下文,建议您先阅读天坛八(5)。

前言

看似空无一物的圜丘坛,其实别有奥秘。

走出令我震撼无比的祈年殿,沿着中轴线继续往南行走10分钟左右,就能抵达祭天坛。中间这条长长的通道叫丹陛桥,也叫神道,它连接起了南北的两座祭祀坛。

其实,最佳的参观方式,应该先去圜丘坛,由南向北经过这条360米长的神道,前往祈年殿。神道的南端离地面高1米,从南至北逐渐升高, 到北端高出地表4.5米。与其说这是连接两座祭坛的桥梁,不如说这就是通往天庭的步道,加之两边是古柏林海,就像跨越山海,最终步入天庭。

天坛神道

这是古人在建筑艺术上最精妙的匠心独运。

我们抵达南边的祭天坛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并非是圜丘坛,而是回音壁外一座看来简单的单檐圆形建筑。刚巧一名导游带队经过,她说,这里是欣赏皇穹宇的最佳角度之一,也不必非去里面参观。顺着导游的指示,我抬头看了眼墙外的皇穹宇,很遗憾,肤浅的我并未欣赏出皇穹宇特别的美感来,只觉得阳光有些刺眼。

墙外的皇穹宇

1、圜丘坛

进入景区后,第一眼看到的不是圜丘坛,而是三座硕大的棂星门。故宫中间的门或桥都默认是御用道,但在天坛,皇帝也要屈尊走左边的侧门,皇天上帝才是走正中间,右边走的是王公大臣。圜丘坛的东西南北面各有三座棂星门,现在的游客可以随意从任意一扇门出入。

棂星门

穿过棂星门,巨大的三层汉白玉圆形石台呈现在我们面前,可空荡荡的祭坛上没有任何建筑体,未免显得过于空荡。但老祖宗正是要打造这样一座没有任何建筑形式的祭坛。只有走上最高的石台,才能窥见整个圜丘坛的全貌。只有这样,你才能真切感受到苍穹的辽阔高远,从前的北京还没有高楼,站在这天地间,你更能感受到上天的辽阔和人类的渺小。这就是古人设计圜丘坛的核心理念:感受天的至高无上

圜丘坛

看似简单的圜丘坛,同样蕴含了古人的数字哲学。在故宫建筑上,数字9频繁出现,而作为明清帝王祭天的圜丘坛更是将9发挥到了极致。它的每一层台阶、每一块石板都在诉说着古人对9这个至尊数字的崇拜。

从坛面看,圜丘坛共分为上中下三层,每层台阶皆为9级,象征"九重天"的宇宙观。最上层台面直径9丈(约27米),中层15丈(45米),下层21丈(63米),三层合计45丈(135米),都是9的倍数。45又由9和5相乘而得,暗含“九五之尊”,连每层递增的6丈差值也暗藏"三六九等"的礼制等级。

圜丘坛

从每层地砖数量来看,每层地砖由9圈石块铺墁而成,每圈石块的数量也是9的倍数。从顶层中心的圆形天心石向外辐射的扇形石板数量逐圈倍增。第一圈9块,第二圈二九18块,第三圈三九27块,以此类推,到第九圈的九九81块。

还有每层汉白玉栏杆的望柱数也是9的倍数。上层72柱(8×9),中层108柱(12×9),下层180柱(20×9)。

整个圜丘坛就像是一枚巨大的"九重天"密码盘。如今再回看圜丘坛,不再是空洞简单的石板,而是古人用数学写就的浪漫宇宙观。

圜丘坛俯瞰图

除了数字奥秘,圜丘坛还有一个奇妙的声学现象。站在上层中间的天心石上呼唤,就会听到嗡嗡嗡的回声,好像和天神共鸣,其实是四周石栏板反射产生的回音。但古代帝王正好把这种祭天仪式看作是和天神的交流,以此来传达上天的圣谕。这就是所谓的君权神授,皇帝授命于天。所以古代帝王无论如何都要来祭天,祈年殿是春天祭祀,而圜丘坛则是在东至祭祀。明清22位皇帝在天坛举行过654次祭祀仪式。通过神权来巩固皇权,达到天人合一的地步。

现在的圜丘坛皆是游客,天心石上也是络绎不绝的人流,我甚至找不到任何机会站上去,更别说体验声学现象了。人多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听到回声。

圜丘坛的东南侧有一座绿色琉璃砖砌筑而成的燔柴炉。通常典礼仪式结束后,会将祭祀的牛犊等贡品放到燔柴炉中焚烧,贡品焚烧出的烟灰袅袅上升。古人相信,经过焚烧化为烟尘的祭品,可以直达天庭,以此来祭天。我发现燔柴炉的一旁还有一个绿色的琉璃砖圆池,这叫瘗坎。贡品中的牛毛、牛血和牛尾等会埋于瘗坎,古人认为,血往下流,这样可以用来祭地。

燔柴炉

2、皇穹宇

皇穹宇其实是作为圜丘坛的附属建筑形式存在的。如果说圜丘坛是皇天上帝、列祖列宗们的办公室,那么皇穹宇就是他们的宿舍。皇帝在东至这天把皇天上帝和列祖列宗们请出来。祭祀完毕后,将牌位重新放到皇穹宇内。所以皇穹宇也叫天库。

皇穹宇

提到皇穹宇,最出名的反倒不是这座正殿,而是它周围的回音壁。一到这里,你就会听到不少游客对着回音壁大喊大叫,大概是为防止游客破坏墙面,回音壁前已围了一圈围栏。可实际上,无论你站在哪个角度听,都听不到回音。

不是现在的回音壁没用了,而是要出现回音,原来发现只有在两种特殊情况下产生。第一种是一人在东配殿贴着回音壁说话,但是角度要和墙面小于12度。场内无人,另外一人站在西配殿贴墙而立,就可以听到。

声学迹象一

第二种情况是皇穹宇殿前御路的第三块石板位置,叫“三音石”。在这里拍一次手,可以听到三次回声。如果皇穹宇大殿敞开,从殿门到殿内正北面的神龛前没有障碍物,殿内窗户全关上,站在三音石上对着殿内说话,也可以听到三次回声。

声学迹象二

而现在,专家们又发现了第三种声学迹象,叫“对话石”。是皇穹宇殿前的第18块石板,站在这块石板上的人可以和站在东配殿东北角或西配殿西北角的人互相对话。

声学迹象三

但无论哪种情况,还要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都需要空旷无人,在这种热门景区里,根本无法出现,除非有条件清场。

以上声学现象的产生主要得益于墙面的材质和建筑方式。回音壁用的是质地细密坚硬的澄浆砖,这种砖块侧面切开后没有任何气孔,不会吸收声音。同时,墙体是采用磨砖对缝的方法砌筑,这是砌筑中的最高等级,使得回音壁足够平整光滑,也足够圆。声音才能在这里最大程度地保留和反射。

回音壁

可是,这些奇妙的声学现象并非特意为之,就目前史料分析来看,更多的是巧合。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不争的事实,古代的用料和工艺都追求极致,精益求精,才会有今天的回音壁。声学现象又何尝不是中国古代匠人精神的最佳体现呢?

3、古木林立

在天坛,除了祭祀坛独一无二的地位,这里的古木也是一道无可替代的风景线。

从圜丘坛出来,回音壁外的一棵古柏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古柏树干粗壮,但躯干上布满了突出的干纹,从上往下扭曲盘绕,宛如九条龙缠绕着柏树在云端飞舞,因此得名“九龙柏”。

九龙柏

这偶然的九股,似乎又和圜丘坛极致的9遥相呼应。不得不说,这天坛的古柏都是懂学问的,连树都盘成了精妙的九股。

九龙柏虽没有晋祠三千年的周柏历史悠久,可也有600年树龄了。这样树龄的古木在天坛有上千余棵。树龄在300年以上的有2600余棵。整个天坛有3562棵古木,是北京所有公园中数量最多的地方。世人换了一代又一代,只有这些青松翠柏还依旧生机勃勃地挺立在人世间。

因为天坛内古树森森,绿草如茵,空气质量明显优于其他区域。如今的天坛早已变成了北京人的后花园,附近的大爷、大妈,没事就往公园里来遛弯。

天坛古木林立

皇穹宇外围刚好有片游客休息的区域,作为景区里为数不多的小卖部,虽说物价不菲,依然生意爆棚,老公阴差阳错把雪糕买成了蛋糕。这块和巴掌差不多,价值45的文创小蛋糕,值得我为它单独写一段。没吃出很特别的味道,倒是吃出了金钱的味道。

天坛文创雪糕

到此,很多游客就算逛完了天坛,可天坛远不止这些。我和老公在之后的参观路线上又产生分歧,老公带着公公先行打道回府,而我利用最后的一个多小时独自参观完了天坛西边的所有景点。

4、双环万寿亭

天坛西北角上,有一座精巧别致的双环万寿亭,又像一个寿桃,这是乾隆为其母亲50大寿时建造的。由一对重檐圆亭套合组成,装饰着孔雀绿的琉璃瓦屋顶,色彩亮丽,造型端庄,一旁连有雅致的长廊,周边环绕青翠的松柏。此情此景,心情瞬间也变得明亮起来。可惜亭子在施工,除了我,只有一两位游客出现在这附近。清净自在,这地方倒是很适合拍照。

双环万寿亭

万寿亭附近便是百花园和月季园。只是暑期来花园,都是满园欣欣向荣的翠绿,没有一朵鲜花。再相较那些参天茂密的古柏,这些小小花丛越显平淡无奇了。

5、斋宫

走到天坛的西边,有一座回字型的斋宫。内外两道宫墙间一条御河环绕,可如今早已没了水,只剩下一片杂草丛生。到了这块区域,同样人迹稀少,有个别游客利用斋宫的红墙在这里拍写真照。摄影师在御河一岸各种指导着对岸的女生,顺眼望去,这样的景色倒给天坛增添了一份独特的美。

斋宫一角

古代,每当皇帝要来天坛祈谷、祭天的前三天,必须要到这座斋宫独自住上三天,这三天里不食酒肉、不娱乐、不行房事、理论上也不办公。为敦促皇帝自律,还特意在铜人亭的方桌上摆一尊铜铸人像,手持“斋戒”牌来警示皇帝要虔诚斋戒。这座铜人像,是著名宰相,魏征。来到斋宫,你就能在斋宫入口不远处见到这座铜人像。

魏征铜铸人像

现在的斋宫内,有一些简单的陈列展览。只有一些零散的游客才会到这,显得安静又冷清,与祈年殿、圜丘坛的火爆和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也只有在这片区域,才能拍下天坛内无人的场景。

斋宫

我沿着巨大的方形斋宫外墙行走,神乐署的宫门让我驻足停留,这里是皇家祭天祈谷大典乐舞的机构。古代的声乐在祭祀典礼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惜宫门关闭,无法入内参观。

出西门前,我在一处文创小摊上发现了很多免费印章,终于在盖章本上留下了我的第一枚印章。出发前,老公特意给我买了两本盖章本,结果我到北京这站才想起来要盖章,之前的七站,一个章子都没留下。正因为这样的遗憾,自天坛起,我也正式开启了全国的盖章之旅。这趟环游之旅,我们几乎没买任何手信,这些文创章成了我们走遍全国的最好凭证。

其实,现在的天坛还不是完整的天坛。南边的景区还未开发完整,现在还被居民区和单位征用,正在紧锣密鼓地改造中。当年天坛在筹备申遗工作时承诺,到2030之前,大众将看到一个完整的天坛公园。

6、相约

天公似乎并不作美,阴晴了一天后到傍晚再次乌云密布。我还记得,在西门出口处,急风骤起,满地小花絮狂乱飞舞。我知道,暴雨即将登场。我要在这场暴雨里赴一次四年后的聚会。

成家之后,很多朋友,都是见一面少一面,尤其是在异地的朋友。

时隔四年,还能再见老友小C,欣喜万分,又觉得异常珍贵。从一开始住同个宿舍,到毕业后在同个城市工作,一起结伴去过很多地方旅行,挤过一张床,聊过很多话题......原来,十年发生了这么多事。

多年未见,小C依然还是老样子,谈吐温柔,白白净净,我从未在她身上看到过一丝多余的赘肉。但时间似乎并未阻隔女生之间的情感,相见依然可以畅所欲言,无所顾忌。我们都在各自的世界里,以各自喜爱的方式,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现在的我们,俨然更清楚自己最想要什么。

诚然,生活不是完美的。更多的时候,是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的交织。就像当时的我们,哪怕一天到晚都在游山玩水,体会更多的反而不是欣喜,而是疲惫。感受更多的不是欢快,更多的是在不同问题上的摩擦。但既然我们选择了这种方式,就不要排斥,去体验、去感受每一种情感和情绪,这是世界赠予我们的。当磨合之后,便会更适应彼此。

我更意外的是,在之后的两天里,我和小C竟然还有机会一起出游,后续揭晓。

下期为您揭开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故事,为避免错过精彩内容,请订阅公众号哦!我们环游中国的故事很长,敬请期待更多大美中华系列内容。

(关注我获取更多精彩原创内容,同时请大家多多支持原创,多多点赞、收藏&转发)

往期精彩内容:

大美中华之初识首都八(1)

大美中华之首都天安门八(2)

大美中华之帝都紫禁城八(3)

大美中华之帝都紫禁城八(4)

大美中华之首都天坛八(5)

大美中华之石家庄前奏七(上)

大美中华之石家庄七(中)

大美中华之石家庄正定七(下)

大美中华之石家庄正定七(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