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看到赵学林老师这段话就想分享出来,大家一起阅读看,就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家庭这个环境很重要!
再分享我之前汇总赵老师的一些话,有用的大家多分享吧!
今天我们这些活着的人都有两个共同的历史印记:一个是,我们所有人的祖先都没有穷过十代以上,否则就没有我们了。理由很简单,当一个家庭连续穷上十代,就没有哪个女人会嫁给这样一个穷男人了,这个穷家庭的基因就断掉了,可见人类如同宇宙一样是一个循环过程:人穷与富、在显贵与平民之间循环往复。另一个是,我们所有人都是祖先分工的形象,即分工导致的不同家庭文化氛围造就了我们“这一个”的审美气质:你的父母是做什么的,你就有什么样的家庭氛围,你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自然就继承了父母因职业和视野导致的“那一种”思维方式。比如你出生在一个喜欢国学的家庭里,你从小就受到国学的影响,从而认同中国文化和中国现行制度;你出生在一个喜欢西方文化的家庭里,你就有了批判意识和世界公民的文化视野。每个孩子因为继承的文化观念不同而最终成为这种观念的继承者和经济排序者。我们夸大了教育对一个孩子的后天影响力,其实,一个人成为什么,最关键的因素来自家庭影响力,而家庭影响力取决于父母的职业立场。一个人商人在家里习惯于谈商论钱;一个官员习惯于谈论官场故事,一个劳动人民把嗜好烟酒和在饭桌上聊低俗段子的习惯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孩子,一个农民家庭的孩子从小因为视野封闭而有一副孤陋寡闻的审美形象……
附加赵老师个人的观点:如果你的父母是经商者或从政者,他们因为要适应不断变化的职场环境而有机会迫使自己去“思想”,这样他们就拥有更多的智慧,从而把这种较高的智力通过遗传和家庭氛围传给后代;如果你的父母一生从事简单的劳动,比如在流水线上从事重复的体力劳动,或靠一门手艺如摊煎饼生存,那么他们就把一种简单的智力基因传给后。前者的子女因为智力和视野的双重优势而更有机会进入一流大学并从事高端职业,后者的子女更容易被档在一流大学和高端职业的门外,形成铁匠的儿子是铁匠,鞋匠的儿子是鞋匠——职业世袭也许并非是刻意的,但每种职业所营造的家庭氛围却在无意识中培养了自己的接班人,这也是威廉斯在〈学做工——工人子弟为何子承父业〉中提出的问题:一对卖菜的夫妻决心不让儿子继续卖菜,倾其所有送儿子去了最好的小学,但由于夫妻俩每天晚上在饭桌上谈论的都是菜价问题,儿子长大后最终还是成为下一代卖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