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经是否纠结要不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潇洒旅行?你曾经是否纠结淘宝的时候选哪件衣服呢?你曾经是否纠结被多个男生追应该选哪一个呢?你曾经是否纠结要不要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从二三线城市跳到一线城市呢?……突然感觉工作生活中纠结的事情数不胜数。
那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纠结情绪呢?
很简单:因为不会做选择,不知道选哪个好,不确定自己做的这个选择正确与否。
再进一步为什么不会做选择?
也很简单:因为很少思考对于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即价值观不清晰,比如买衣服的时候对于你来说最重要的是衣服的价格高低,质量好坏,款式类型,朋友的看法还是其他呢?如果觉得价格不能太高,质量不能太差,款式不能太low,朋友的看法不能太“损”,应该是不能“损”,其实这很难抉择的。
再举一个例子可能更容易理解一点,为啥剩男剩女会剩下呢?他们认为自己的要求并不高,不求最有钱最好看……可能是这样想的
1.颜值不能太低吧?
2.个子不能太矮吧?
3.人不能太无趣吧?
4.收入不能太低吧?
5.学历不能太差把?
6.能力不能太弱吧?
7.性格不能太差吧?
……
看起来这些都是很一般般的要求,都没有要求最好,只要求1/3以上,为啥找不到呢?其实运用数学概率知识简单算一下就ok,假设只要满足一个条件就可以了,那么有1/3的概率可以找到,如果需要满足5个,7个甚至更多个条件,那么找到的概率变为(1/3)^5=1/243、(1/3)^7=1/2187,再增多条件则概率更小了。
事实上,每个人在适龄期间,能够足够深入了解的人数不超过150人(包括同性),于是,需要活上三辈子(七年就是一辈子)才有可能真的碰到。还没算上另一个因素:对方也在挑!
联想一下我自己,正好活了三辈子了,暂时还没碰到,可能是缘分未到,哈哈!
而没剩下的人这方面似乎没花什么心思,他们的思考模式大概是这样的:
对方只要满足最重要的一条就足够了……
这不就是价值观决定命运(或者轻微一点说价值观决定生活质量)的案例吗,这找对象的概率明显就比那些有很多“一般”要求的人要大多了,1/3的概率和1/2187的概率明显不是一个量级的哈。
再联系下自己为啥没谈过恋爱,其实之前也不是没有被异性追过,当时委婉拒绝了,后面一直用“缘分未到”这个借口安慰自己,现在反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对方需要满足的那最重要的一条是啥?”这个问题的思考太少了。那么现在我的思考是啥呢?暂时觉得最重要的一条是对方得和我有共同价值观,比如愿意拿出执行力和我一起共同成长升级就好了。(哈哈!感觉我写这篇文章在“征对象”一样。)
为啥剩男剩女剩下的原因之一是条件太多不一定都是必要条件,且不会选择符合最重要条件的那一个,所以即使有人追求也很可能会纠结。
所以说解决纠结问题做好选择需要打磨价值观,等同于提高选择质量,即经常思考“什么最重要?、什么更重要?”,然后把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接下来做选择更深的方法论是:添加必要的条件
你可能会觉得刚刚不还说选择最重要的条件就好了么,怎么又要添加必要的条件呢?这不就降低概率了么?的确每增加一个条件,选项就会大幅度减少。如果把没必要的条件都掺杂进来,就会提前使得自己“全无选择”,剩男剩女剩下的原因之一就是没必要的条件放进来太多了。进而导致选项全部被过滤掉,所以搞得自己最终显得“根本就没什么选择”。
而添加必要的条件则是让自己选择更准确,比如互联网巨头公司亚马逊(公司1995年成立,阿里巴巴1999年成立,京东商城2004年成立……),也是地球上第一个真正成功的电商企业,它选择的第一个商品是“书”不是其他的为啥?杰夫•贝索斯在一次私下的分享会中提到他们当年选择“书”作为主营产品的原因:
1.市场一定要足够大
2.品类必须有长期成长性
3.消费者的复购率要足够高
4.更重要的关键在于,我们选择一个售后成本很低,甚至干脆没有售后服务的商品!
如果在每个条件中,都严格地去掉90%的选项,那最终,就是一万个商品里,只有一个能够满足条件,这“秘密”似乎显得过于简单,然而简单并不等于容易。
做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只考虑且不遗漏那些最必要的条件。亚马逊的成功是放进了最必要的条件并严格根据最必要的条件筛选,从而找到了“难得的选项”——书
干货来了:解决纠结的方法论,即做选择的方法论是啥:
1.拿出纸和笔罗列一堆筛选条件;
2.为每个条件的重要性打分,可以试试1-5分,而后重新排序;
3.考虑每个条件的必要性,打分只有1和0,要么有必要,要么没必要;
4.三十分钟之内,结果就会一目了然,但别急,因为还有下一步……
5.第二天再花三十分钟重新仔细过一遍——如果选择本身的重要性很高,那么就可能重复更多次了。
以上的干货内容摘自《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做选择的方法论”。感觉自己做“搬运工”的成分太多了,好处是相当于自己学习加深了一遍印象,不光是白天只字不差的阅读了一个多小时,晚上码字的时候也反复看文章的逻辑,案例等。
所以接下来更多的需要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分享。我做选择的时候其实更多的第一考虑因素就是“最重要的是什么” 。
举一个自身案例,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不断进步成长,那么当自己做事的时候就思考:“做这件事能和我的成长并联吗?”,比如写作可以倒逼我阅读学习输入有用的东西,促进我的成长进步,好,那就写作,又亿万富豪笑来老师说想要实现财富自由,写作是必须学会的一件事,财富自由也是我需要抵达的一个里程碑,而已经实现财富自由的活人都说写作很重要,那我就执拗的执行罢了,于是年初定下要写50篇文章的小目标,3月份又加速发起了49天成长活动,现在这个50篇文章的目标早已超越,一直践行到现在干脆每天死磕自己写作好了。
再比如上个月有朋友问我做不做关于充手机花费的推广项目,可以短时间赚几千块钱,类似于之前做借贷宝推广20天赚3000,这次可能更多,但是思来想去做这件事除了能获得短期利益赚到一点钱,就是和成长并联不到一起,那么这个时候我就选择不做,于是就直接放弃了,因为省下的注意力需要更多的放在自己的成长上面。
关于做选择的方法论运用,之前有过纠结毕业工作是去大城市北京还是留在保定或者回老家湖南,最后列出的筛选条件是成长大,机会多,发展好,资源广对于我来说是重要且必要的条件,那么干脆放弃部分安全感就选北京了。
我们人是经常一不小心就忘了“什么最重要”的动物,笑来老师说他有时候也会这样,所以注意力一不小心就放到“次重要”的事情上,所以关于思考“什么最重要,什么更重要”是需要反复经常思考的,类似的还有思考“今天我有没有浪费注意力?今天有没有好好打磨元认知能力?”这也是需要经常反思的。
而且人的记忆力不怎么“靠谱”,所以关于重要的知识,比如本专栏的干货文章需要反复阅读,说实话今天要是没再次阅读关于“做选择的方法论”主题文章,我已经忘了具体要用什么方法做选择了。
所以解决纠结问题的方法论即为今天做选择的方法论,你学会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