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在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提出了“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的阅读要素。
我想编者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阅读要素,是因为编者自身就应是常著文立书者,深谙写作之道。写作时常常需要我们通过回忆,想象头脑中见过的景物、曾经发生的事情的画面,然后再把这些画面转化成为适当的文字表达出来。
我有过很多次这样的体会。比如我在写《猫狗之战》一文时,就努力搜寻前段时间脑海中猫狗之战的情景画面,一边想象这些画面一边敲击键盘,在行文的过程中,我对那只猫的颜色有些记不清楚,就翻看我当时拍的猫的图片,进行了二次观察,三四次的观察,才把猫的颜色写得清楚准确。也许正因为如此,读到此文的人都说我写得很有画面感。
我的狗被着实吓了一跳,它呆呆地望着猫。这是一只黑白相间的漂亮大花猫。背上、尾巴、头部都是黑色的,腹部、四肢,还有半张脸是白色的。此时,它躬着背,全身的毛都竖起来,黄色的瞳孔露出锋利的光,虎视眈眈地盯着我的狗。
后来又忆不起它们争斗时的一些细节,于是又一遍一遍地回放观看了当时的录像,才把二者争斗过程中的动作、表情、心理,写得具体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猫正在积蓄浑身的力量,随时都会向我的狗发起进攻。狗一动不动。过了一会儿,猫试探着向前踱了一步,狗也随之活动了一下身体。像两个拳击手在出拳前的转圈试探,暗中揣度对手的实力。
它大概是被大猫的愤怒给震慑住了,伸着舌头喘着粗气,仿佛很累很累的样子。就这样对峙了很长时间,谁也没有发起进攻。后来我的狗竟慢慢地把头转向一边,让自己不再和强敌对视。再后来,它全身趴在地上轻轻摇晃着短尾。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的目标之一:养成留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经常有意地去识积累一些素材,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储存于脑海深处,并随时随地拍图录像保存,作为习作素材,以备需时之需。
也许正因为教材编写者深知文字创作要经过这样的一个途径,才有层次有梯度地在四年级上册提出这一阅读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
阅文者在读文章的时候,需要通过阅读文字,把作者笔下静态的文字通过想象再次转化成作者脑海中的画面。也就是批文以入境,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如果是写自然景观的,就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来感受自然之美;如果是记事的,就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再现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当时情景细节,让读者如历历在目。
“边读边想象画面”,看似是阅读的要求,其实也潜移默化渗透了写作的方法———边想象画面边写。
写于2020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