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 日课246丨我们对人工智能可能有点想多了
我们专栏经常说些人工智能的事儿,今天我想说个反方的意见。这几年人工智能的话题越来越热,媒体似乎得了一种病,叫“人工智能恐惧症”。可能有的人真的害怕人工智能,也可能有的人只是觉得这么说比较好玩,总之人们很喜欢夸大人工智能的威胁。
人工智能恐惧症的一个最新例证,是这几天 Facebook 关闭了一个聊天机器人项目。
最早的说法是这样的。 Facebook 开发了两个聊天机器人,让他俩互相聊,想看看能聊出什么。结果两个机器人聊着聊着就不用人类语言了,他们似乎发明了一种自己的语言!Facebook 工程师已经看不懂他们聊天的内容了,担心这么下去可能会失控 —— 也许两个机器人演化一个什么危险的技术毁灭人类 —— 于是赶紧把插头拔了,终止了这个项目。
这个说法不仅仅是危言耸听,而且是胡说八道。事实是 Facebook 想用两个聊天程序模拟人类谈判的过程,事先的设定没有搞好,导致机器人说着说着说出来的话就不符合标准英文语法了 —— 但并不是发明了什么新的“高效”语言 —— 工程师完全理解他们的“语言”,都是一些低效率的、语法错误的话。
Facebook 关闭这个项目,并不是因为人工智能太强了超出了工程师预期。正好相反,是因为这两个程序的表现太弱了,没有达到预期,项目不值得继续进行。整个事件的报道乌龙并不是中文媒体的错,最早是几个英文媒体起的头,中国记者只是跟进。Quartz 网站有篇文章(https://qz.com/1043365/facebook-didnt-kill-its-language-building-ai-because-it-was-too-smart-it-was-actually-too-dumb/)详细考证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中文的“品玩”网也有个很好的分析(http://www.pingwest.com/facebook-ai-didnt-lose-control-and-create-new-language/)。
所以不用担心,Facebook 并没有发明差一点毁灭人类的人工智能。虽然现在人工智能的水平已经在围棋上超过人类,已经能做出更好的医疗诊断、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机器翻译,能开车,但是距离对人类产生威胁还有本质的差距。
新东西往往是这样,刚开始出来的时候人们不怎么重视,一旦重视了就会过分重视。学术界 —— 大概除了霍金之外 —— 没有几个人相信人工智能对人类有迫在眉睫的安全威胁,但是学术界的确有很多人担心人工智能会导致人类的大规模失业。
这个观点,现在也慢慢有点冷静下来了。
我想根据我这几年所了解的情况,给你梳理一下学者们 —— 特别是经济学家 —— 对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这个问题的认识演变。
关于机器取代人类工作的担心,从工业革命以来一直都有,历史上都有过教训,那就是人类总会发明新的工作,无非是蓝领工作被机器取代,大量的人转进到白领工作。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本来严肃学者并不在乎什么人工智能对工作的威胁。
但是大约从2010年开始,问题变得严肃了。
1.失业率
2012年,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管理学教授,埃里克·布林约尔松(Erik Brynjolfsson)和安德鲁·麦卡菲(Andrew McAfee)出了一本书,叫《与机器竞赛》( Race against the machine ),从经济学的角度,把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这个问题严肃地摆在世人面前。他们2016年又出了第二本书,叫《第二个机器时代》( The second machine age ),说了类似的意思,这本书还被认为是近年以来最重要的一本商业管理类书籍。
让这两个人变得这么严肃的,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以前机器取代人,都是取代简单的劳动 —— 比如说自动化生产线取代蓝领工人,或者自动提款机取代银行职员之类 —— 而这一次人工智能要取代的是放射科医生、翻译、甚至是律师这种高端工作。
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证据,是当时美国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两人发现,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其实到2010年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公司的利润率几乎已经是历史最高水平 —— 只有失业率没有好转。所以两人判断,这是因为自动化!资本家拿着机器就把活儿干了,不再需要那么多工人了。
这就是一个有点可怕的局面:自动化的确在帮助经济增长,但是大多数人享受不到,因为你的工作被人工智能抢走了,不带你玩了。
但是今天看来,以我之见,这两人的话说得有点太早了。下面这张图是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失业率的变化情况 ——
如果你站在2012年看,失业率的确仍然很高,可是谁能想到,此后失业率是一路下降,今天已经降到了4%?现在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就业状况最好的时期!
但是经济学家担心并没有停止。
2.有工作,但不是好工作
到了2016年,经济学家都承认现在失业率已经很低了。不过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的经济历史学家詹姆斯·利维斯通(James Livingston),有一个说法。他说现在虽然失业率低,一般人都能找到工作,但是找到的都不是什么好工作。普通人的工资水平太低了。
造成这个局面不一定是因为自动化,更可能是因为全球化,美国工人面临发展中国家低工资工人的竞争。但是这个局面跟人工智能威胁论的逻辑是一致的,因为人工智能的确是取代某些办公室工作比较容易,但是取代园丁、餐馆服务员这样的体力工作反而比较难。
所以从长期看来,人们有理由继续担心人工智能。比如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书中就提到一项研究,列举了一系列高端工作,终将被机器取代。我们日课在《未来简史解读 6 - 二十一世纪的三种人》这期专门讲过。
与此同时,我们专栏的老朋友泰勒·科文,贡献了另一种担心。
3.有工作,但不是直接创造财富的工作
我们讲过泰勒·科文的《自满阶级》这本书,科文的一个重大观察,是过去这几十年以来,美国的技术进步都是一些小打小闹、让生活更方便一点的东西,而不是真正能带来重大改变的突破。科文对人工智能的观察也是这个视角。
就在几天之前,7月26日,科文在彭博网站发表一篇专栏评论,“在一个机器人主导的经济里,人类都成了市场营销者”( In a Robot Economy, All Humans Will Be Marketers )。这篇文章说现在人工智能的确没有大规模取代人的工作,但是人工智能改变了人的工作结构。人类工人正在从生产领域,向市场营销领域转移。
比如说自动提款机刚出来的时候,人们担心银行是不是要裁掉很多服务员?结果发现根本没有。现在满大街都是自动提款机,可是你走进银行,还是有很多笑容可掬的服务员等着为你服务。但是他们的角色变了 —— 现在更多的是提供一种更人性化的服务,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可能是给你介绍理财产品。
科文担心的,也正是这一点。机器更适合生硬的操作,市场营销需要理解人,所以人类在这方面似乎不用担心很快被机器取代。可是科文注意到, 现在一个企业用于市场营销的成本越来越高,等于说生产东西不重要,能卖出去最重要。
那这么一来,真正的技术进步、真正的经济增长又在哪里?难道人类从此只能干“软”活了吗?
总之不管怎么说,经济学家都在担心人工智能。但是最近有篇新论文,说也许不用担心。
4.别担心了,你的工作还在
7月15日,几个德国经济学家在 Economics Letters 发表一篇新论文,“重新评估自动化危险”( Revisiting the risk of automation ),说人工智能取代工作的能力其实没那么可怕。
这篇论文说,以前的经济学家估计人工智能会占领多少个人类工作,用的方法太粗糙了。前人动不动就算出来说各个领域会有一半的工作被自动化取代,但是这些计算方法没有考虑到,每个工作中都有一些任务是自动化不好取代的。
比如说财务人员、会计这些工作,他们干的大部分事情似乎是计算机算法很容易取代的。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个财务人员的日常,你会发现她也要灵活解决一些突发性的、出乎意料的小麻烦;她还可以发挥个人的影响力,帮你做些决策 —— 这些事情都是机器所不擅长的。
再比如说我们日课前面有一期叫《知道是什么,知道该怎么,和知道为什么》讲过,放射科医生完全没有被人工智能取代,别忘了他们除了阅读 X-光片之外,还有一个研究和创新的功能。
考虑到这一点,德国人计算,真正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种类比例,从原来的 38% ,下降到了 9%。
***
我并不是专业经济学家,以上这个总结可能并不全面。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来,学者们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变化,或者说至少是有争议的。我自己也经历了思想的转变,我以前经常鼓吹人工智能很厉害,现在也比较冷静了。
所以人工智能到底会在多大程度上取代人的工作?到底是历史重演,我们不过是杞人忧天,还是这一次真的有所不同?我想在这个问题上,光说“你认为……”或者“你相信……”没什么意义。你得像经济学家这样,寻找各种证据,观察各种趋势 —— 当然这些证据和趋势也不见得靠谱。
所以今天的“得到”不是人工智能到底会如何,而是我们想要认识世界,到底有多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