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在一次讲课时把嗓子伤了,于是就想着能否将自己的讲稿编写成书。其实讲课也好,写书也好,初心都是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家庭和孩子。在高校做心理咨询,颇有点亡羊补牢的感觉,其实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大都来源于家庭。与其亡羊补牢不如退而结网,于是我就从象牙塔里出来,寻找机会给父母讲课。既然嗓子不好,讲课受影响,那就写书吧!
说干就干!正好我有一些讲课的录音,可是好几个小时的录音怎么将它转换成文字?那时候,我对讯飞闻所未闻。第一个想到的是找速录员帮我把语音转成文字。上网搜了搜,找了一家速录公司,一打电话,好家伙!那个价格不是我一介书生能承受的。于是,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是不是可以找个个体速录员,那样能便宜一点。不过这也增加了书稿(知识产权)流失的风险。我就想,起草一份合同,约定双方的责权利。我考虑先支付一部分费用给速录员,等完成之后,支付余款。其实这样的合同只能防君子不能防小人,真要有人惦记,意义不大,不过聊胜于无。
我俩见面后,我把录音光盘交给速录员,并且支付了前期款,双方约定,她把录音稿发给我之后,同时把光盘还给我,我就把尾款转给她。没过多久,她就把文字稿通过邮件发给我了。可我还等她把光盘还给我,这样我就将尾款付给她。等了两天,那边还是没有动静。我有点急了,还真有人钱(尾款)摆在面前都不心动的?我打了一个电话过去,对方说:“我觉得课程内容太好了!尾款就不要了!”啥意思,那就是看着喜欢就不打算把光盘还给我了?!随后我再打电话过去,对方再也不接。这可把我急的!乐观一点想,那就是我的课有吸引力,心里有点偷着乐!悲观一点想,文字稿和光盘都在她那,风险不小。
我拿到速录稿后,一方面修改,另一方面赶紧联系暨南大学出版社。希望能早点出来,免得夜长梦多。暨南大学出版社确实给力!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就把新书印出来了。或许是太顺了,所以第二本书出版时的种种周折出乎我的预料。在这过程中,就是书名费了一点事,刚开始我自己草拟的书名是《养孩子那些事儿》,一看就是中了《明朝那些事儿》的毒。出版社觉得太平淡,没有冲击力!甚至有个备择方案是《其实你不懂教育》,可把我吓一跳!那口气太大了!万万不敢。最后选定了《其实你不懂孩子》,就这样,我心里老是惴惴不安。因为成书匆忙,自然留下不少遗憾,期待再版时弥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