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综艺节目《一年级》中的马皓轩吗?相信他给很多观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节目中,当他觉得自己受了委屈的时候,你会发现他的语速很急迫,但是磕磕巴巴的并没有把话说清楚,颠三倒四思维混乱,有的时候因为着急和表达不清楚表达不出来,他还会变得暴躁,动手打人。
马皓轩出现的这些问题在同龄的孩子中并不少见,究其根本,还是孩子的语言表达出现了问题。
为什么我的孩子说话前言不搭后语?
为什么我的孩子说话总喜欢带口头禅?
为什么我的孩子总不肯跟人说话?
为什么我的孩子总爱用尖叫表达自己?
……
话会说,却说不好,就是我们常说的语言表达能力差。
为什么有的小孩讲半天,别人都不知其云?而换个孩子,三言两语就能清楚表达内容的观点。
不是内容有差异,而是他们排列内容的方式不同——而这种排列内容方式就是“表达的思维逻辑”。
而在口语表达的过程中,是否具有逻辑性就成为了表达是否顺畅的关键。
连贯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有什么意义?
拥有丰富的社会工作与交往经验的家长们都明白:只会干,不会说,已经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
机会是均等的,而那些善于表达和与人沟通的人更容易抓住机会,在第一时间内表现出自己的聪明才干。
世界上80%的财富和权势掌握在20%的人手中,而这20%的人都是善于表达和沟通的人。这无不体现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特别是在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中,更多的家长开始寻求各种方法来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源自美国教育演说家卡耐基的教学理念证明:如果从小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对孩子的前途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孩子说话不连贯?聪明的妈妈选择这样做
儿童早期教育,逻辑思维启蒙是可以从和孩子日常互动中进行的。
1. 表达逻辑
想一想公司每次开会,我们在表达之前,是不是在心里有提前准备?我在说之前都会问自己,“我主要的观点是什么?这个主要的观点下面有哪几个次要观点”,罗列一下,然后会使用一些条理性词语,比如,“首先......其次......第三,总结一下,我的观点是......”
这一点对于孩子来说同样重要,语言启蒙不能仅仅满足于孩子会说话了,会叫人了,我们更需要重视语言的质量,这其中之一就是引入条理性词语,比如,“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让孩子可以有条理地、有顺序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1)做事有逻辑
做事有逻辑有条理是最常见的思维逻辑性的体现,很多父母们自己就是一遇到事情就乱成一团,这时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把要做的事情拆解成几步走,这也是我们需要示范给孩子看的。
比如出门前15分钟提醒孩子,“我们马上要去公园了,首先我们一起把游戏垫上的玩具收拾了;然后我们一起穿袜子和鞋子;最后我们背上小书包出门”,这样的说法不仅耳濡目染地让孩子学会如何条理做事,而且效果一定比你一个劲在叫,“快点快点,来不及”要好得多。
同样的,运用到让小松做事时,我也会使用条理性语言。3岁时,我教小松自己穿袜子:
首先,把两个大拇指放进袜子里
然后,用力拉开
接着,把脚抬起来,伸进袜子里
最后,用力往上拉
你这样跟孩子说,效果一定比说:“你看,就是这样这样,就好了。”要好得多。
而这样的耳濡目染,孩子慢慢也就会形成这样的思考方式。
还有,带孩子读完绘本后,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个故事中讲述某件事情的顺序是怎样的?来确认孩子是否理解了。
首先,巫婆丢失了她的帽子;接着她又丢了她的蝴蝶结;然后她丢了她的手杖”。
(2)教育重因果
在给孩子讲道理时,不能只是告诉孩子“不能做什么”,更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这样不仅孩子更容易接受,而且我们也是在和孩子展示逻辑思维。
比如,因为现在是冬天太冷了,所以我们不吃冰淇淋;因为今天我们没穿雨靴,所以我们不能踩水塘。
所谓有逻辑,最关键的就是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这些看似简单的“因果关系”,却是最核心的“联系”之一。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用这样的思维和孩子对话,慢慢的孩子也就建立了这样的逻辑思维。
之后也可以慢慢和孩子进行一些讨论,让孩子更好地活学活用。比如我们日常的对话可以这样进行:
- 妈妈,为什么我不能出去玩?
- 因为外面正在下雨啊。
- 为什么下雨不能出去玩?
- 因为衣服会被淋湿,湿哒哒的会不舒服的。
- 为什么会不舒服?
- 因为你的衣服会湿哒哒的。
- 为什么呢?
- 因为外面正在下雨啊。
- ……
可见只要我们有心,随时随地就能帮助孩子理解“因果关系”,打好逻辑思维的基础。
2. 思考逻辑
我想各位爸爸妈妈一定用过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就是各种信息之间的“联系”,这样我们的结论不仅仅只是一个结论,而是有一步一步可循的支持观点。
这一点对于孩子来说同样重要,学龄前的孩子需要了解一些最基础的“联系”,这样的孩子就不会容易简单地跳到结论:“我不会!”“反正就是这样的”。
(1)学会归类
知道事物之间可以按照某个“联系”(特征)而聚集在一起,这就是归类。
学龄前的孩子对于信息、观点的归类还太过抽象,但是他们可以学习对于物体归类。
叠衣服时,让孩子根据上衣、裤子和袜子进行归类;整理玩具时,让孩子根据汽车、积木、玩偶这些类别放好;看家庭相册时,可以根据“男的、女的”归类;拿一本杂志,可以和孩子一起剪下广告照片,根据“吃的、用的”归类。
▼ 比如可以用利用玩具来带领孩子学会归类
▼拿一点生活中有的物体,根据某些特征进行归类,比如按照颜色(或者形状)
归类是个特别重要的思维能力,也是很多地区幼升小必考的一个核心能力。下面哪个数字不属于同一类?
(2)了解规律
规律是指可以通过理解事物之间是按照怎样的逻辑出现的,可以根据这样的逻辑来预测接下来出现的是什么。
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我们可以进行启蒙的规律一般有以下这些:颜色、形状、大小、数字、字母、数列、物体(下图的海报按此顺序一一举例了)。
要让孩子认识规律的前提一定是孩子先了解关于这个规律的概念,比如颜色、数字、形状的启蒙要先做到位。
一开始可以先从孩子熟悉的主题入手,比如利用色彩积木进行规律启蒙,像下面这样摆放,然后说,“黄色、绿色,黄色、绿色,黄色、绿色‘’,和这样的排列相同的排列是下面的哪一组呢?
当孩子熟悉了“规律”的概念后,就可以引导他进行预测规律,大家一定不陌生,让孩子填上缺失的那块,归根到底就是在测试孩子能否发现规律和预测规律。
很多成年人的语言表达都缺乏连贯性,都缺乏逻辑思维,这在与人沟通交流和工作后处理事情上表现的非常明显,这也源于我们从小就对逻辑思维缺乏锻炼。
所以,引导孩子连贯讲述自己的观点的关键在于对孩子逻辑思维的训练,要从小抓起,从日常做起。
想看更多好文,请关注 “青松育儿”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