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用数据和图表根本读不懂中国的金融。因为中国从来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的国家,因此无论是研究经济还是金融,都必须把政治因素计算在内。甚至也必须把我们所研究的财经专家、金融家与当时权贵、军阀的私人关系计算在内。
所以我们需要了解金融故事,毕竟,人物关系带出的种种传奇总是要比枯燥的数据和图表来的更引人入胜。
我当然不能编出这么多金融故事了,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推荐中国基金博物馆研究员许敬先生著作的《金融是本故事书》,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些金融故事中了解到更多的金融知识。,
下面具体举例如何根据故事来了解金融。
1、传说与真相:了解金融巨头发迹的真相。
相信很多人看过《乔家大院》电视剧后,都跑到乔家大院去参观,但是乔家发迹的真相,你们真正的了解吗?
乔家的第一代乔贵发大约是乾隆年间人。乾隆初年,乔贵发为做生意走西口,在包头一个当铺当店员。十余年后乔贵发和秦姓同乡开了一个小字号广盛公。后来生意不景气,广盛公面临破产。但广盛公的许多生意伙伴认为广盛公东家为人处世不错,不忍看他们破产,相约三年后再来收欠账。三年后,乔贵发不但还清欠款,生意还重新复兴,把广盛公改名为复盛公。这已经是嘉庆年间的事了。这个故事似乎已经奠定了乔家经商重诚信的基础。而将家族生意乃至票号生意发扬光大的,正是乔贵发的孙子,电视剧《乔家大院》的主人公乔致庸。
乔致庸把每年利润部分继续投入作为资本,行话称为“倍本”。通常山西商人会在每一个账期分利,每个账期一般有3年,4年或者5年。武殿学说,乔致庸几乎所有红利都投入到资本中,他的资本在当时的票号里也可以说首屈一指。“当时有人估计乔家的资本有四五百万两白银。建国后的研究估计,乔家的流动资金约在800万到1000万两,这还不包括票号和房地产。”这个数字是大家估算的,因没有明确记录,主要根据乔家当时有多少铺面字号来推算,准不准也很难说。但在当时山西,乔致庸作为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成为明代开始发迹的山西商人群体中处于上升期的新兴力量。
2、传承与商道:金融豪门的故事
席氏家族的祖先在唐朝末年从北方迁居苏州东山,上海开埠以后又逐步移居上海。他们不是做一般的生意,而是从事金融业。他们没有长久地在自家钱庄里盘桓,而是瞄准了外滩,到外滩的外资银行里当买办。以至于外滩那一溜排开的外资大银行里,几乎都有他们的人。影响最大的是席正甫祖孙三代人,连续担任汇丰银行的买办,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近年来海外媒体称他们为“中国近代金融第一家”。
席家的背后,是一个家族和好几个家族的传奇故事。
席氏兄弟的舅舅沈二园是东山到上海当买办的第一人,做生意本事大,可是没有儿子,席家最小的儿子席素恒因此过继给舅舅沈二园。于是席素恒改名沈吉成。沈二园去世之后,沈吉成就继承了新沙逊洋行买办的职位。沈吉成去世以后,他的儿子沈子华继任。沈家三代占据新沙逊洋行买办职位达35年。
沈二园的妻子是安徽人胡氏。由于这一层关系,胡氏夫人的两个侄子胡笛栏、胡寄梅也都成了外商银行里的著名买办。后来胡寄梅进入中华汇理银行和麦加利银行任职,还当过有利银行、华俄道胜银行、华比银行的买办;胡笛栏当上了汇丰银行虹口办事处的负责人,一口气干了50年。
苏州王家也是席家的一门重要的亲戚。王家老太爷王汉槎与沈吉成曾是合伙人,合资开设天成绸缎局,后来成了亲家———王汉槎的儿子王宪臣成了沈吉成的女婿,王宪臣的姐姐又嫁给席家席正甫的二儿子席裕昆。这种情况类似老派人讲的“对门亲”———你家的女儿嫁过来,我家的女儿嫁过去。
这四个金融买办家族把持了这么多银行,他们能掌握和运用的资金真不知有多少。难怪有人不无担心地说:“还好这几家人家还不算太团结,如果他们非常团结的话,一旦联合行动起来,上海滩还不知要出什么事情呢!
3、冒险与财富:上海滩的金融故事
上海自近代开埠以后即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20世纪初期曾发展为远东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作为中外资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汇集最多的中国城市,上海曾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变迁,与中国的金融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而随着上海重新启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梳理历史脉络,了解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尤为必要。
1897年5月27日由盛宣怀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也是上海最早开设的华资银行。
中国通商银行成立之初,资本额为白银500万两,分作5万股,每股100两,先收股本250万两,各总董认招华股100万两。此外,国家授予该行发行银元、银两两种钞票的特权,以为民用,使为整理币制之枢纽,至此国中始见本国纸币与外商银行之纸币分庭抗礼,金融大权不复为外商银行所把持。
除发钞外,中国通商银行还代收库银,全国各大行省均先后设立分行,有北京、天津、保定、烟台、汉口、重庆、长沙、广州、汕头、香港、福州、九江、常德、镇江、扬州、苏州、宁波等处,业务极一时之盛。
4、饮食男女:街面上的金融故事
驰誉中外的“冠生园”,始创于1915年的上海,它以生产经营糖果、糕点和罐头食品著称于世,一些知名产品还远销东南亚。抗战前,冠生园以上海为中心,先后在汉口、武昌、南京、杭州、庐山、天津开设分店;抗战爆发后,又在重庆扎根,分别于昆明、贵阳、成都、泸州等地开设分店。还在各分店所在地设立了十多个食品厂,并在上海、杭州等地建有农场。成了我国食品行业中名列前茅的大企业,其创办人冼冠生也成了民国时期上海滩上的食品巨头。
一百年前,在大上海打拼的佛山人冼冠生,屡次创业受挫之后,再次重整旗鼓,把“冠生园”作为新的起点。这位白手起家的小摊贩也许没有预料到,一百年后,“冠生园”三个字,经历了世事的残酷考验,未被时间湮没。
1934年,大红大紫的影后胡蝶把她迷人的微笑定格在广告上,旁边的广告语是:唯中国有此明星,唯冠生园有此月饼。这是乱世和战争间歇中的一段流金岁月,已经远离世人的记忆。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在金融的羁绊中雾里看花,因为你从来都不知道故事的真相。所以还是要多看看金融故事,以史为鉴,了解金融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