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一个“万里长梦”——虚与实中的苦痛和甜蜜

    “我一个人思念  我们仨”

                                                  ——杨绛

《我们仨》封面

    《我们仨》是当代作家杨绛创作的散文集,作者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梦前相伴“我们俩都老了”,第二部分是万里长梦“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分是梦后独思“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一、虚化死亡与离别,人生不过大梦一场

    “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杨绛在书中第一部分“我们俩都老了”中提到“我”经常做与锺书走散,四下寻觅不得见的梦,锺书安慰“我”道:“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第一部分只讲了这么一件事,却为后文的一场大梦做了如蝉翼般轻柔的导入。

    第二部分中谈到,杨绛和女儿钱瑗到古驿道上看望311号船上的钱锺书,并随船一程一程地更换沿途客栈。杨绛先生用虚化的手法,将丈夫锺书生病住院、生命一点点消逝的过程幻化为古驿道上的送别。包括一开始想要代替丈夫请假或报道不被允许,“他是准备亲自去报道,不需我代表——他也许知道我不能代表。”等细节,都暗示了丈夫锺书被接走并不是一场普通的行程,而是人生的最后一程。在古驿道点一次次相遇离别,是丈夫锺书对妻子杨绛最后的挂念关怀。

    “他现在故意慢慢儿地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而对于女儿圆圆的离去,杨绛的描写更是将窒息般的悲伤完整袒露了出来,就像是一块滚烫的铁被轻巧地嵌入心头,痛得升腾融化。

    “我心上又绽出几个血泡,添了几只饱含热泪的眼睛。”

  每每读到这句话,我都难以自抑地落泪。初次与杨绛先生抽象而又富有力量感的描述相逢,饯别至亲的殇情冲出书本和文字的阻拦给予我结实的当头一击。但所有的离别、悲伤、苦痛都被作者以虚化的手法编成一个又一个轻柔的梦,梦中仍有梦,写梦是我国古代悼亡诗常用的形式,以此描写幻境,抒发真情。可以看出,杨绛先生在尽其所能为“我们仨”描绘出一幕体面的告别。

    “阿圆清澈的眼睛里,泛出了鲜花一样的微笑。”
“我们仨”中的一家三口

二、实写过往回忆,“我们仨”美好是真

    《我们仨》第三部分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用纯粹写实的手法记录一家三口相守相助的美好岁月,有“我”和锺书的相遇,一起在英法留学的时光,有了阿圆后的幸福,回国后的悲欢离合……小到丈夫锺书早餐煮的“五分钟蛋”、用耳挖子点认古文书、圆圆识字等琐碎又温暖的生活细节,被杨绛先生好好地珍藏在回忆里,娓娓道来。

杨绛与钱锺书在三里河寓所

    女儿、丈夫先后离世后,杨绛回到三里河寓所,她说:“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纵使世间多有虚无,你们是最温暖真实的存在,或许杨绛先生想要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

    拥抱过至真至纯的人生,始终是富足的。“我们仨”失散了,剩下“我”一个,但曾经共同度过的如金子般珍贵耀眼的岁月,足够支撑“我”走完这漫漫人生。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珍惜身边人,所拥有的即是最大财富

与君共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