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我才知道自己以为的努力有多可笑

1

那天鱼哥公众号里面的一张配图,刺激了我的眼,上面是几排文章:

人是不能太闲的,闲久了,努力一下就以为在拼命。

这句话拿来形容两年前的自己,简直再适合不过了。我以为我很努力了,熬夜改稿,其实只是在欺骗自己而已。

我参加了剽悍行动营,后来有资格参加了猫叔组织的第一次读书营,那次读书营持续的时间是一年。

正式读书营开始前,有10天的内测期,内测期的要求是读一本书10遍,然后写出一篇分享稿。同时还有两个福利,一个是写自己的成长事迹,写得好的可以登上猫叔的公众号;另一件是提前完成分享稿的可以获得绿色改稿通道,完成得好的可以给全营做分享。

2

大家为了这两个福利都铆足了劲的看书、写稿和写成长事件,当然我也不例外。虽然我文笔不好,虽然我读书很少,虽然我以前不够努力,但是至少这次可以用力拼一下,万一成功了呢。

那时除了找时间看书就是写东西,我记得我的成长事迹交得比较快,所以我获得了管理组改稿的绿色通道。

白天收到了管理组的反馈消息,晚上下班前就坐在电脑前打开word,盯着屏幕仔细改稿。

来来回回改了三次,字数从2000多删减到了1000多,足足砍掉了1000字,看着越来越简洁的文字,越来越有感染力的文字,我自己都被自己感动了。

长时间的不努力,当真正努力一下的时候,真的会感动自己,惊叹原来自己还有这样的力量。

到第四次改稿后,收到了一个通知,说准备把我这篇文章发表,但是还需要再改改。

听到可以上稿,当时很开心,但是听到还要改稿,我顿时想奔溃了,当时很想回复能不能不改了。

但是想到大家都付出了这么多的努力,我自己说想要放弃,那不是让大家的努力打水漂了吗?

3

那天晚上加完班回到酒店,已经11点了,洗漱完毕已经12点了,没想到,对方还等着我在线改稿。

我马上打开电脑,打开石墨,根据修改意见再次对我的文章进行修改,到我实在改不动,准备发呆时,我看见石墨上面的文字在动。

那些我表达不够好的地方、那些不够简洁的地方、一些标点符号还有一些小问题,都被网线另一头的管理组一一修改了过来。凌晨2:30,我看到鼠标终于不再动了,对对方说了一句谢谢,就睡了。

第二晚上,这篇文章真的被发表出来了,这是第一次我的文章被发表在公众号上面,还获得了一个大礼包,喜悦过后,我被深深的怀疑包围着,并且伴随这深深的罪恶感。

这是我的能力吗?这真的是我努力得到的结果吗?

也许这里面有我的努力,但更多的是管理组人员的不放弃,是他们的努力,没有他们一次次的坚持,这篇文章怎么可能和大众见面。

就在那一刻,明白了自己的努力很浅薄,在他们的面前简直溃不成军。

后面的一年里,我偶尔发力,偶尔以工作忙为借口躲避社群。因为看到他们每天都在努力看书写作,我仿佛一个边缘人,只能把自己边缘化。

4

最后结营时,我记得五次主题训练营我参加过三次,每日一问偶尔写,看完了几本书,写过几篇文章。

我努力了吗?我真的努力了,我在工作之余还参加训练营,虽然只是3次,每次10天;我让自己看书,虽然一年只看了几本;我让自己写作,虽然不能保证每周一篇;我还偶尔参加小组活动,写每日一问,我怎么不努力,不努力怎么会有这些成果。

我们的大脑有一个机制,常常喜欢欺骗自己,比如:

明明是翻开书发呆了半个小时,却告诉自己看了书;

明明是拿着手机在刷视屏,却告诉自己在线上学习;

明明是跑了两步后就胡吃海喝,却告诉自己在运动减肥。

就像我感觉我很努力一样,结果欺骗过了大脑,我是真的很努力。

5

什么样的努力才算努力?

鱼哥在课程里面说的一个词:不舒服

比如你写作不舒服,但是坚持写;看书不舒服,但是坚持看;跑步不舒服,但是坚持跑,直到你的行为适应了这个习惯,然后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从新进入一个新的不舒服区域。

只有不断地突破自己的不舒服区域,才是真的在努力。

比如今天看书10分钟,不舒服,一个月后习惯了;再提高到一天看书20分钟,不舒服,一个月习惯了,再不断提高看书的时间,形成新的习惯。

比如写作,刚开始写2000字觉得难受,那就先努力写100字、写500字、写1000字,努力的量变最终会引起质变。就像每天坚持日更的鱼苗,通过持续的努力,他们都在慢慢地变好。

努力不是待在舒适区,努力也不是今天做了明天可以暂停;努力需要不断突破舒适区,努力需要持续不断地去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