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在春节我们重复最多的话就是拜年。
从除夕开始,无论是与亲人或朋友,或同事或邻居,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表示尊敬,同龄人之间相互拜年代表了新年问候。
每个人把拜年伴随着一声声祝福毫不吝啬地送予周围的人,同时也会有收到祝福,普天同庆在拜年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腊月三十晚上的年夜饭,家人们都团聚一堂,在农村有些年青人兴奋的开始串场子,到平常关系不错的左邻右舍餐桌上坐一坐。拜年和祝福的话年年说,但每年都同样感到亲切。
到了大年初一,正式拉开了大拜年的序幕,天南海北世界各地但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拜年的声音。
自古至今,无论过年中的习俗改变了多少,就连放炮竹在一些地方也受到了限制,拜年却始终代表了过年的符号,是春节撼不动的文化。
过去在农村大年初一,首先是晚辈要给长辈拜年,小孩子给长辈拜年心里想着压岁钱,大人们拜年是一种情结,一种传统。
年青人除了给自己父母亲、爷爷奶奶拜年,然后还要给全村上了年纪的老人逐门逐户去拜年,拜了年叙一叙家常,让平常辛苦在外的年青人知道村里每一位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或者说是否在世,让老人年知道村里谁家的孩子成年了,在哪里混,混的怎么样。
通过拜年村里人相互了解,增进情感,不至于平常见面同村的人互相都不认识,彼此在生命中留下记忆。
到了初二,年青人和孩子开始走亲戚,孩子们这天会随着父母到外公外婆家去,听到最多的话依旧是拜年,上了年纪的人这天会准备好了招待的一切,等待客人到来拜年。
到了初三,只有近三年内家中老人有去世的才有客来,目的就是到坟上给老人烧纸祭奠,表示并没有忘记已故的亲人,通过祭奠也告诉逝者新年到了,通过对逝者的拜年,完成对心灵的慰籍。
初四人们又开始走亲串友,把拜年的声音传递给每一位亲戚朋友,通过走亲戚拜年,让每一个人了解自己生命的脉络,完成情感的交流。
拜年的声音会持续到正月十五,过了元宵节,年才算过完。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的农民在城市落了脚,过年的习惯也在发生着改变,少了那种相互奔走拜年的景象,同事朋友之间会在春节之前完成聚会,到了春节更多的城里人会出现在旅游的路上。
随着网络的普及,智能手机也成了人手一部的生活必须品,人们的拜年方式发生了改变,同时拜年的范围已经跨越了空域。无论在地球的那个角落,只要有信号的地方就能通过电波相互拜年。电视里循环播放着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内容,就连新闻大都是拜年的话题。
爆竹声中一岁除,幸福吉祥进万家,这吉祥指的就是拜年气氛,春节因拜年而热闹,因拜年而隆重,拜年使人们重温亲情和友情,促进了民族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