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曾经说过,先是语言,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使猿的脑髓形成了人的脑髓。强调了语言在人类历史的伟大地位。
那语言和人类的思维方式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前日在《逻辑学导论》中看到一句话:“思考,就是人默默的同自己说话”。
那世间每个人同自己说话的方式都是一样的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不同语言对于事物的表达方式,思维形式也都不尽相同。也可以说是语言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我们使用的语言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
我在第42大道看到了万尼亚大叔,如果用巴比亚的方言,我选用的动词就可以明确的显示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如果用印尼语,所用的动词连事件发没发生都不知道。如果用俄语,便能看出说话人的性别。而汉语,我在第42大道看到了万尼亚大叔,“我”显然性别是未知的,但汉语可以用“舅舅”“姑父”等词来说明“我”与这位大叔是否有关系?
民族的思想类型取决于一个民族的语言特征。中国自古讲天理,重伦常。对于宗族关系的词汇“套路”非常多,对每一种关系都有着许多的规定。而西方对于思考的方式,是不是也有这着许多的词汇“套路”?
中国的语言形式的优美性,观赏性都是其他语言难以比拟的。这是优势,但随之也会带来缺陷。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离骚》其辞藻之丰富,语言之华美,想象之丰富。但过于追求语言的形式美,框架反而受限,有点类似于过于追求细枝末节而导致整体的思想受到限制?
我国的语言动词没有时态变化(无法得知行为发生在哪个时间段),没有词性变化。所以文法相对简单,那文法简单,思想是不是也就跟着模糊,模棱两可的就过去了?
答案是肯定的。许多时候,我们对一个事件或者问题,觉得自己想清楚了,但不知如何表达,殊不知,其实你根本就没想清楚。只有你写下来/表达清楚,才是真的想清楚了。这让我想到了费曼的学习方法,把你所学到的知识用最简单的语言讲给一个六岁的孩子听,如果孩子能听得明白,那就代表你真的学会了。
我们缺少的不是语言,而是运用语言的思想。
思想的丰富必然伴随着语言的丰富
当我们有话说不出来的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有思想。有一些在我们心中飘忽来飘忽去,一些不成型的,混乱的意象。他是所谓诗意,其实他们不是,我们要努力把模糊的概念具体化,确定化,只有如此,我们心中的诗意才能变成诗,只有如此,情感、思想才能凝定于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