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金说:“如果不能飞,那就跑;如果跑不动,那就走;实在走不了了,那就爬。无论做什么,你都要勇往直前。”
我觉得这句话恰恰是我们普通人的真实写照,那就是有韧性地活着。
1.给自己点赞,是最简单的自我肯定。
日子越是艰难,就越要避免因糟糕的事情忽视自己身上闪光的部分。人最重要的对话,其实是自我对话。
日常生活中,我们更习惯于关注那些没有达成的,或者没有的东西。但我们每天至少有一两件事,是可以做到的。可能是自己以前不曾取得的一点点进步,也可能是新学习的一个菜品。
马克·吐温曾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充实地活上两个月。”
但如果只是追逐外在的肯定,做不到从内心深处肯定自己,就会对外界的变化过分关注。只有内在稳定的人,处事才会更自信和从容。
自从我决定用语音速记记录工作反思后,感觉自己对工作的热爱又多了几分,也能更从容灵活地工作了。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教材内容外,我也会把自己在读写中的收获,传递给学生。
比如“不复盘,无翻盘”这句话,简洁扼要地总结了深度思考的方法,我把它用于指导学生复习典型例题。
从条件的解读到对目标的追踪,复盘总结做题的流程和方法,让重点突出好掌握。
把读写和工作结合起来,让我觉得成就满满,心生欢喜。
2.能量低的时候,打通卡点。
每个人都有能量低的时候,能量低往往意味着我们遇到了烦恼,或者说是出现了“卡点”。佛教里讲烦恼即菩提,菩提就是开悟,开悟的关键是转念。
此时,我们得向内看。看烦恼为什么会给我们造成困境,去反思或者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高效写作》这本书中,提到一个“通风文档”,里面保存的是“自己在试图写作时所想到的、感受到的一切敌意、痛苦、怨恨等负面的东西。”也就是“我为什么不想写?”
实际上就是对“卡点”的梳理,是素材不充足,还是观点不清晰?经过一番吐槽,隐藏在里面的问题就可以被揪出来,捋顺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突破卡点。
这个方法也可以应用在任何一件我们不想做的事情上。
前几天因为小宝生病,大量案头工作积压,“凭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内心有个声音提醒我。
对了,可以借用其他同事的智慧呀。先划定范围,向其他同事请教高频易错题、典型题。结合圈出内容,整合成小知识块,一节课只突出1—3个知识块,就能圆满完成任务。
通过对卡点的梳理,我们不仅释放了负面情绪,还明确了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
3.遇上事时,更要坚定信念。
一土学校创始人李一诺说过一个小故事。
她去看望一对美国朋友,老太太已经70岁了,心脏不好,又摔了一跤,手掌撑地时偏又骨折了,做了个手术。
她出于关心和同情,就跟她说,今年太难了。但老太太却说,“上帝给你的苦难不会超出你能承受的。”
李一诺很受触动,总结说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正面意义,这是一种特别重要的信念。
信念的大小、强弱,能决定我们做事的强度和做事的行动力。
就拿我和平台签约的事儿说吧。如果我想续签,就必须达到平台规定的优质文篇数,但我还差最后一篇。
我给自己规定,用两天的时间解决一篇优质文。于是沉下心,选题,搜集素材,整理文章结构,顺出初稿。
放置了一个晚上后,第二天改稿。当我确信文章无法改到更好时,发布。
结果,很快收到系统通知,文章被评为优质,我续签成功。
4.写在最后。
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学会自我肯定,去关注自己做到的地方,给自己点赞,告诉自己很棒。只有内心稳定,做事才能更从容自信。
能量低的时候,更要向内看,关注自己被卡住的感受,把这种感受写出来,追根溯源,往往会有柳暗花明的欣喜。更重要的,是直面现实,坚定做事的信念。
正如保罗·柯艾略所写:完成自己的天命是人类无可推辞的义务。万物皆为一物。当你想要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会合力助你实现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