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我,看电影总是喜欢问爸爸,这是好人还是坏人?
好人的话就全程加油,希望好人有好报,所求皆如愿,所行皆坦途。
坏人的话,那真真是恨不得摁在地上摩擦,下场有多惨烈都使得。
观察周边的小朋友,反应也大抵如此,想是传统的审美习惯,皆是黑白分明、大奸大恶。
长大后才逐渐懂得,其实不光中国观众审美如此,截然对立的好人和坏人,脸谱化的非善即恶的形象,是具有世界范畴的审美共性。
在文学评论范畴甚至有一个专业术语,叫“扁平人物”。
意味着只是是坏人,那必定要坏得彻底,一条道走到黑,让观众恨得牙痒痒,情绪久久不能平静。
举个暴露年龄的例子,像《还珠格格》里头的容嬷嬷,电视剧刚上演那会,她连上街买个菜都要遭人唾弃。可见心思歹毒,手段阴狠的容嬷嬷形象有多深入人心。
确实,有缺点的人,不是大团圆的结局,是在挑战读者数千年来的审美舒适区,是在挑战非善即恶、非黑即白的传统人性论。
豆瓣电影评论区有过这么一种说法:情节丰富、过程高潮迭起、惊艳绝绝的剧,如果结尾是大团圆,大概只能得个5、6分,但如果是悲剧收尾,那可得9分。
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师硕就提出过,人性有善有恶,这是生命的自然属性。
如今,国内很多影视剧还停留在扁平人物的阶段,好就好到如美玉无瑕,坏就坏得似撒旦降临。
但既不纯善,也不纯恶,才是“真实的人”。这样的人物,才是丰满而立体的。
而常看美剧的就会发现,为什么美剧里每个人都有毛病?好人有时显示软弱无力了些,坏人又显得过于有人情味了。甚至我们经常看到,现实处境和内心的欲望之间的矛盾,让坏人的内心充满挣扎和痛苦。
观众因而能够直观感受到每个生命的局限性,能够看到每个生命困于自己的局限之中。
把人性从大善大恶之中解放了出来,是尊重人性的复杂,尊重个性,原谅人性的弱点。
这种描写真实的人性给读者带来了审美的意外。
这种让观众感受到普天之下的人,原来都有共同的、相通的人性基础,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差异,可不就是共情么?
意识到真实的我们都是有毛病的,我们都不完美。
直面真实的人性,怀有悲天悯人之心,也许就能够接纳自己,接纳别人,方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