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的文章就写写这一年,我订阅的得到专栏吧。
专栏订了10个,但一篇没落下天天追的却只有两个,一个是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一个是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
收获最大的专栏毫无疑问是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第一次看到这个专栏题目时的反应是:“财富自由”是什么鬼,不是应该叫“财务自由”吗?连专业术语都叫错还好意思写专栏?
所以,这个专栏给我的第一印象不怎么好,我平时其实对是对财富自由不怎么感兴趣的,虽然总是比较穷,但是好像真的不怎么想挣大钱。所以正常来说我不太会定这个专栏。
但只有一种时候除外:当我陷入了极端贫困,看见一根草就觉得是救命稻草的时候,“财富自由”这几个字就会像金属遇到了核磁共振仪一样,让我突然感到一股巨大的吸引力。碰巧,看到这个专栏的时候我正极端贫困,所以花了200块钱就定了。另一方面,也是听了罗胖的“忽悠”,什么“财富路上老司机带路,您请上车”之类的。
订了之后这个专栏的内容还真的让我大吃一惊,一些看起来毫无关系,甚至貌似相反的概念的底层是一致的。就好比52周第三天的复习课中提到的“最沉重的枷锁=安全感”。“安全感”不仅不是“枷锁”的反义词,二者居然是等价的,即使时隔接近一年,我再拿出来复习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我的天哪!”的感觉。
发现这个专栏的厉害之处以后,我做的当然不是自己藏起来偷偷学习,而是希望能分享给好亲戚好友,大家一起学习进步。
这也许是很多认同这个专栏的读者都做过的一件事情:把它分享给你的家人朋友。但我猜结果可能都差不多:几乎没有人会去看。这么好的专栏为什么竟然没人愿意欣赏?有一句话大概能解释,叫“我之蜜糖,彼之砒霜”,这句话说的有点极端,但它表达的意思是:每个人对同一个事物的价值判断是不同的。所以这反而让我学会接受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从此不再对别人的反应过高期待。
在专栏的学习过程中,开始每天早上起床固定的时间只字不差地阅读,大概平均每天40分钟,这勉强可以算养成的第一个习惯:每天阅读。意识到写作的重要性,于是开始写公众号,养成了第二个习惯:写作,后来又加入了,007行动不写就出局,和一群人一起每周写作,相互鼓励相互监督。意识到学英语的重要性,已经坚持一个多月每天早起读英语,英语流利说的口语打分,从80多分到现在基本可以保持90分以上,算是养成了第三个习惯:每天学英语。付费就是捡便宜的认知升级,让我不再吝啬为知识付费,虽然有些付费产品被证明不适合自己,花了冤枉钱,但在这个过程中却也慢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付费产品,这算是第四个习惯:知识付费。
当然也有正在养成的习惯,比如冥想,早就开始,但一直没坚持下去,这次跟着007行动9班战友发起的“同桌的你”三人小组一起践行,开始在3人群里打卡,每天5分钟,已经坚持了一个周,相信这个习惯迟早会养成,只是时间问题。还有跑步,虽然还是不经常间断,但起码已经意识到跑步的好处,有了跑步的欲望。
一个专栏,竟然在一年的时间之内帮我养成了4×1+2×0.5个习惯,并且我也相信肯定会因为这些习惯受益终生。说这个专栏的价值是200块的几百倍也不为过。
看的第二多的专栏,是薛兆丰老师的《北大经济学课》。我的研究生导师是环境专业,同时有很高的经济学素养,讲生态经济时的一些观点听得我如痴如醉。于是,就对经济学产生了兴趣,下了血本买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上下册,也买了配套的习题上下册,花的总价钱大概和薛老师的专栏差不多。无奈自己缺乏自制力,在图书馆看了前几章就放下了,当时听课时的激情像浮起的尘埃一样落到地上。
但心气真的有时候就像尘埃一样,虽然落下了,但一经扰动又会立刻再浮起来,因为我的虽然痛恨自己没有自制能力把书看完,但心里对经济学世界的向往却丝毫没有减少半分。所以,看到薛老师开了《北大经济学课》的时候,我就两眼放光,立刻订了,并且可能是定的最为果断的专栏。
听课的过程中真的非常长见识,薛老师真是很有幽默感,比如说,他在说自己专栏的价值的时候是这么说的“200块钱也就是吃一顿饭的钱,你绝对不可能哪一天突然想起来说‘哎呀,我缺200块钱了,那200块钱我拿去定薛老师的专栏了’,我祝你永远没有那一天。”
正是受这句话的鼓舞,我订了越来越多的得到专栏,所以我觉得“得到”可以给薛老师颁发一个“最佳宣传奖”。
经济学非常精深,不光有透彻的洞见,还有各方的争论,甚至有两派截然相反的观点的领军人物,同时获得诺贝尔奖的情况。
让我收益最多的是经济学中的一些概念。比如说我知道了“沉没成本”的概念,我做决定的时候就变得更理智,“沉没成本不是成本”,所以当我花300多块钱买了一份英语课程,后来发现这份课程并不适合我的时候,我不会因为心疼花掉的钱,而坚持把课程学完。因为这三百块钱已经花掉了,无论如何已经不会回来了,所以我要接受这个事实,在当下,做出对未来的自己更有利的选择,去寻找更适合我自身的课程。
最近讲了期货和现货,讲了利息是对延迟消费的奖励,讲了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会如何影响利率,等等,真的是精彩纷呈,大开眼界。
这些知识一旦知道了,就会觉得世界焕然一新,经济学看似离生活很遥远,但其实经济学就在每个人的生活里,就在每个人的选择里。比如有一天我在看李笑来的专栏,讲的是“如何达成一个远期目标”,笑来老师的办法是,把这个远期目标带来的好处拉到眼前,这样就会让自己对这份好处有更加具体的认知。这用的不正是“折现”的概念吗?所以越学越觉得经济学真是一个宝库。
除此之外,最近听的比较多的一个专栏是《干货日志》,讲创业的,我定这个专栏并不是因为我对创业有多感兴趣,主要是因为我喜欢老罗,喜欢听他讲段子。这个专栏甚至成为了我一个很主要的娱乐方式,因为不用费脑子,还很好玩。洗衣服的时候听,通勤可以听,不想动脑子的时候可以听,每个专栏有每个专栏的听法,对于想听相声的朋友,我还是很推荐老罗的专栏。但这里要澄清一点,并不是老罗的专栏很水,没有干货所以不用费脑子,而是他千百次的演讲过程中磨练出来的独特的幽默感,会让人高高兴兴的听完每一节课,却还很有收获。所以如果你想找一个很轻松的专栏,可以订老罗的,很独特。
当然,得到专栏,还有另外的用途,比如说我订了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但我规定自己只能在跑步的时候听,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我非常想听的专栏他的专栏了,那我就不得不出去跑步,顺便也把身体给锻炼了。
好了,今天就写这么多了。大家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