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老师是我了解的第一位小学数学专家,也是让我深深折服的数学教育专家。听说自己有机会来到教师成长学院加入吴正宪老师的班级进行为期一周的近距离学习,我欢欣雀跃,满怀期待。终于这一天如期而至,我成为了正宪班的一名学员开始了数学头脑风暴学习。
吴老师教我们的第一句话就是“先做人,只有一个好人才可以成为一个好老师。”作为老师,首先要做一个正直、善良、真诚的人,然后才可能用纯净的心做教育的事。同时,吴老师告诫我们,讲台永远不可能是老师的舞台,永远不可能是老师表现自己的地方。通过吴老师的课堂我们就可以看到她与孩子们之间的平等交流、感受到真正的尊重儿童,同时可以体会到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吴老师授教的复试折线统计图一课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思考,颠覆了我对统计与概率这一领域教学的想法。在吴老师上课之前我就在想,如果让我上这节课我会怎么上?看完教材之后,我发现课本上是以上海近几年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统计为例进行这一课时的学习的,看完教材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文字好多,数据好多,而且这个情景离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有点远,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对课本的绝对信奉和依赖让我只是短暂的考虑能不能以其他的情景引入来增加孩子们的兴趣,但是又纠结如果这样做是不是过于大胆,这么多的数据我该以什么样的情景来引入呢?而且书上这样设置应该有它的道理吧。所以这种大幅度改动的想法在我的脑海里转瞬即逝了。我就老老实实的在不换情景的基础上开始了自己对这节课的预想设计,考虑到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折线统计图也已经学习过了复式条形统计图,再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对学生来说应该不是什么难点,所以如果我上这节课会把大部分的时间放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学,小组讨论找到跟之前知识的联系和本节课他们认为比较重要的地方,然后我再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再次强调,加深孩子对本节知识的掌握。
听完吴老师的课我改变了自己浅薄的想法,深深地明白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知道了什么叫抓住数学的本质。吴老师的课以“选谁上场发点球?”这个问题引入,吴老师问孩子们如果我们班要选甲乙丙三名同学中的一位去发点球跟别的班进行比赛,你们想选谁去?大部分孩子都说,选甲!吴老师问他们原因,孩子们的回答让在场的老师哭笑不得,“凭直觉、凭第六感、我们做的题里面往往都是甲厉害……”,这个时候吴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一个眉头紧皱的小男孩儿,问他为什么不吭声,男孩儿怯怯地说“我觉得不一定”,吴老师鼓励他说不一定的原因,引出想知道谁发球最准还需要知道数据这一重要信息,并且趁机给刚刚那些“一拍脑袋”就做决定的孩子们一个忠告,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要用科学的数据来说话,你做的决定必须要有理有据才能够让人信服。
随后吴老师让孩子们根据给出的数据(甲乙丙三位同学周一到周五,每天发十球的进球情况)把甲乙丙三个同学的情况记录在课前发的空白的统计图上,孩子们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成果,吴老师首先对孩子们的成果给予肯定,然后让大家看呈现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孩子的作品,问孩子们通过看图你打算选谁去参加比赛,这时候孩子们的意见不统一起来,有人选甲因为他的最高成绩比另外两个人好,有人选乙因为他成绩稳定,有人选丙因为他不断进步。这个时候吴老师问孩子们是怎么看出来的?怎么看出来稳定、忽高忽低和不断进步的啊?这一系列的问题把复式折现统计图的特点不动声色地挖掘出来了,而且是在体验中让孩子们真实的感受到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它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增加了孩子们的成就感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孩子们在作业纸上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之后,吴老师说,如果你们把自己画的作品带回家让爸爸妈妈看,你觉得他们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是什么事情吗?孩子们经历了添加图例,描点,连线之后都觉得自己写的非常清楚了,很自信的说,能看懂!这时候吴老师说,我觉得不能,谁知道你们画的这三条折线是甲乙丙的发点球情况啊,我还以为是跑步的情况、写作业的情况……吴老师的疑问让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了自己统计图的不足,好像少了点什么,对!少了一个统计图的标题。
吴老师的这节课里让孩子们感受到,一切知识的产生都是那么的必要,孩子们在思维的高度运转中度过了充实的一节课。
课后吴老师对统一与概率这一块儿的教学对老师们提出建议:老师应该有强烈的数据分析观念。关于什么是数据很多老师跟我一样理解的很片面。数据不仅包含数,也包括言语,信号,图像,凡是能够承载事物信息的东西都构成数据。数据的意思很宽泛。对一些基本概念理解的不准确导致我很难抓住数学的本质,意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有了以后努力的方向。
吴老师的儿童数学教育:
1.做适合儿童的数学教育,最关键的就是关注儿童,了解他们的认知特点。
2.关注数学,研究数学规律,把握数学本质,才不会使教学偏离数学的轨道。让儿童拥有数学视角与数学思维,为教学注入数学的科学元素,不违背数学的初衷。
3.“数学教育”是用恰当的方式让儿童感受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体会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思维的独特魅力,从而爱数学,善学数学,会学数学,以便将来高质量地工作和生活。
这也将是我以后数学教学的方向,标杆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