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他妈的第一批90后的宿命

大约两周前,笔者的朋友圈被一系列文章刷屏了。

文章的题目有些耸人听闻,《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

随即关键词「第一批90后」就上了热搜,继而被衍生出各种附属现象:

第一批90后出家了,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第一批90后的胃已经毁了,第一批90后已经离婚了……

???

作为第一批90后的笔者有些方,咱们招谁惹谁了?!

笔者一直觉得,90后一代人是被舆论标签化最严重的一代人。

出生时带着独生子女的标签,成长过程中被认为垮掉的一代,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又被形容为废青、蚁族。

这似乎已经成为90后们成长的宿命,但却极少有人反思过我们这一代人所面临的各种压力。

有媒体把这种社会现象概括为:

青年焦虑。

几年前英国的BBC电视台曾经推出了一部纪录片,片子讲述了几位成长中的90后所遭遇的种种压力与困境——

出路 

Education,Education

豆瓣评分8.9,标记看过的人却只有几百人。

导演是陈为军。

尽管作品不多,但在中国的独立纪录片圈子里,他是当之无愧的大腕。

早在2003年,他就用一部描述中国河南农村艾滋病家庭的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入围圣丹斯电影节;

之后,他用一部《请为我投票入围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长片。

去年他又用一部讲述妇产科日常的纪录片《生门》感动了不少年轻观众,创下了去年院线国产电影的最高分。

在陈为军的作品履历当中,这部《出路》是评分最高,但确实知名度最低的。

因为该片从未在官方平台播出过。

纪录片不长,只有不到一个小时,但每一帧都试图在拷问着观众的认知。

片名《出路》,源自中国教育体系的一句普遍认知——

在中国,你必须得上大学,因为人们告诉你:

考上了大学就有了出路。

这句话看似没有毛病,但在纪录片中,导演却试图为这种必然找上一种理由。

影片的一开始便打出了一行字幕:

1997年,中国开始推行教育产业化政策。从那时起,高等教育变成了一件商品。

 在中国高考高考是每位学生命运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它决定了考生一生的出路。

在这场考试中,发挥最好的学生,将会进入由国家财政支持的重点大学,大多数则需要支付高额的学费,进入民办高校。

纪录片选取了三位身份各异的主人公,来剖开中国教育的几个侧面。

主人公之一叫王盼,一位90后女高中生。

她刚刚经历过高考,分数出来,只有388分。

当得知成绩的那一刻,她站在街上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只能抱着同学痛哭。

她绝望地说:

我该怎么办啊。

在中国,高考成为了很多改变个人命运的唯一途径,尤其是很多像王盼一样农村家的孩子。

王盼有一个贫寒的家庭,母亲先天左手残疾,父亲有些痴呆,两人都砖厂搬砖为生。

王盼的分数只够上三本和大专,可学费又太贵——

如何选择学校成为摆在一家人面前的难题。

她并不是不够努力,打从入学开始就拼命努力。为的就是考上大学,改变命运,报答父母。

可这一次的成绩失利却让全家人的生活陷入了焦灼。

母亲乐观的安慰着女儿:

只是没发挥好。

但独自对着镜头之时,这个总是带着爽朗的笑容的母亲也会坦露自己的心声。

尽管分数低,也必须要让自己的女儿上大学。

因为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跟自己一样辛苦地搬砖维持生计。

在他们简单的想法里,女儿上了大学,才算有了出路。

纪录片的第二位主人公叫做万超,他是一位大学应届毕业生。

作为第一批走向社会的90后,万超跟很多人一样有些迷茫,有些焦虑。

当拿到大学毕业证书的时候,他说:

太坑爹了,四年就拿了个这!

他读的是武汉的一所民办学校,学的普通的国贸专业。

大学四年,突然毕业。

对于没有特点和特长的他来说,不被社会器重注定了是一种必然。

毕业时,学校组织填写自我鉴定表,他自嘲式得写下了很多套话:

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对梦想迷茫的少年,变成了一个敢于为梦想付出实际行动的青年。

但现实的残酷却超乎他的想象。

他站在人潮汹涌的招聘会的人流之中,穿梭在每一家公司的面试台前。

只要自己能尝试的工作,他全部投了简历,面试了一个遍:

我要工作。为什么他们不要我?我不是211、985。一定是这样。

他一次次坐下来介绍自己,并央求着面试官不要把自己的简历放在最下面,并表示什么都愿意做。

他的要求其实很简单:

我只是想要在武汉生存下去。

终于有一家清算公司准备录用他,尽管要考核一周,尽管试用期的工资只有1500。

但在得知自己面试通过的时候,他还是难掩激动地对着镜头说:

我终于有工作了!

不是为了进多大的公司,不是为了多高的收入,仅仅是因为自己有一份还不确定的工作的可能性而高兴。

刚入职的万超很努力,可是他始终跟不上公司的节奏。

尽管他已经为此连续加班了两天,可是公司还是很现实地将他辞退了,理由是技能不过关。

在和同班同学的散伙聚会中。

万超在KTV昏暗的灯光下喝多了,蹲在地上大哭。

房子已经租了,借了亲戚朋友的钱,但是工作还没有任何着落。

他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出路。

纪录片的最后一位主人公是一位培训机构的讲师。

人称王老师的他,虽然大学学的是平面设计专业,可他的工作却与设计师丝毫不沾边。

他的上班地点是城市周围的各大乡镇,然后一个村一个村地开办“讲座”,进行“招生”。

这种招生工作是带着「死任务」的——

每场讲座下来,至少要有三个学生去注册,然后每个人交上100元的“注册费”。

 他站在讲台上,西装革履,声情并茂的给下面的高中毕业生和他们的父母慷慨陈词: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其实他心里完全清楚,这些话只是用来骗骗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自己只是在完成一桩生意。

私下里对着镜头,他开诚布公:

严格来说,我们不是一个学校。我们就是把学生弄进来,交钱,然后,弄走。

至于作为招生宣传的资料上面所宣称的设备齐全完善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全都是谎言:

都是网络上找的图片。

在越来越热的职业教育以及自考学院琳琅满目的影响下,王老师所在这家培训结构摇身一变,也成为一个“学院”。

他们的招生方式也很简单,伪装成学校派老师到各贫困农村地区去招生。

尽管学费不菲,但很多农村家庭都相信,即使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有个好的出路。

可事实呢?

用这位王老师的话来说——

 教育是中国的三大暴利行业之一。

在这所培训机构的讲师眼里,所谓的办讲座根本就是一种“传销”行为。

而之所以选择农村孩子招生,也只是因为农村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相对骗:

教育产业化这么多年,基本上来说,所有的优势都集中在城市里面。农村的小孩进不了大学,他们只能选择我们这种:

对你的分数没有什么要求,但是最终又会发给你一个文凭的商业性质的学院。

教育找不到出路,于是,导致了很多人无路可走。

有人说这部纪录片是在拷问中国的教育体系,但笔者却不这么认为。

在这三个人物的背后,导演其实想追溯的是一代人的宿命论——

教育可能不再是改变命运的出路。

片子的三位主角其实很有代表性,通过他们串联起了一出中国教育圈的怪现状:

出身贫寒者,受制于贫穷,从小得不到好的教育条件,最终考上了一所野鸡大学。

选了一个自己也不知道,学了到底有什么用的专业。

随后毕业,毕业之后又失业。

 失业之后为了生计,他们成了忽悠其他人的骗子。

即便如此,他们也并没有生活得更好,他们的孩子,依旧没有能够突破他们的阶层。

故事的结尾,导演交代毕业生万超依然在街头疲于找工作。

而贫家女王盼则选择上了一所大专院校,她听了很多人给自己的选专业的建议。

最终还是选了一个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的专业就读。

一个人坐在空荡的大学教室里的她,显得有些茫然。

至于王老师所在的教育机构,虽然很快就倒闭了,但据说老板很快又重新建立起了另一家培训机构。

不久之前,笔者刚推荐过印度的电影《起跑线》,电影中有一句台词:

教育失去了本质,现在变成了一桩生意。

以当代中国的现状而论,城市的教育水平要优于农村。

尤其是在大城市,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名校,要买学区房,要走关系,否则你无法享有更好的教育。

所以,教育便有了阶层的划分,变得不再公平。

于是,很多人告诉我们,努力学习成为了改变出身阶级的唯一途径。

确实从现实的角度讲,读书考上大学似乎这就是穷人们唯一的路径了。

但可更悲剧性的现实是努力学习考入了大城市,上了大学。

每年的毕业季形势依然严峻,大批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而当他们找到了工作,那些微薄的收入又能供你在大城市生活吗?

那么出路又在哪里呢?

在影片最后的字幕中说,私立学校已经在去年的十年之间增长了30倍。

每年都有超过两百万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他们被称为蚁族。

导演陈为军把这部纪录片命名为《出路》

并打算英文片名叫“Chinese Dream”。然而其他人一致投了反对票;“为什么叫中国梦呢?”,最后的英文片名单刀直入:Education,Edcation(教育,教育)。

他说:

任何一部纪录片都不可能像万能钥匙。如果身处贫穷,或者身处底层的人看了我的片子;他会突然感觉到:

其实很多事情都不是我个人的问题,而是我身处的游戏规则出了问题。

继而他举手要求发言、要求改变,这就是解决贫穷的一条道路。

所以笔者认为,这部纪录片并不在于批判,而是试图为这一类走投无路的人发声。

阶层固化只是当代教育商业化,所带来的副作用之一。

但我只是希望,它不要继续成为下一代人的宿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076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658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732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93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9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98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601评论 3 4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48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97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114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78评论 1 34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53评论 5 33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85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42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80评论 2 367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39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