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概从2014年末的时候,我搬家了。新舍友缺一个晨跑的伴,而我萌生已久的减肥念头稍稍开始有些强烈,在自我心里建设许久之后,我终于答应了。可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的晨跑,大概是他人热身的强度。公园很小,一圈下来不到800米,没有热身,没有拉伸,状态好的话能跑三圈,状态不好的话两圈都能喘得跟狗一样。
大概坚持跑了一个多礼拜,在某个周六的下午,我想要不要突破下自己,看能不能跑个四五圈。许是心里暗示的作用,我在不断绕圈圈的情况下,一口气跑了5km。天呐,这是我人生的新高峰。我不禁自豪了起来。
于是,接下来就有了接下来的7km、8km以及10km。一个运动渣能有这样的成就,说实话宝宝已经自我超满足。
变美变瘦变好看,是心里想的却又不好意思说出口的事。我从最开始的108斤体重,在不知不觉中降到102斤,自己没啥感觉,久不见的朋友倒是一脸惊讶说我瘦得好看了些。这些来自身体、来自周遭的正反馈,让我开始对跑步上瘾。虽然我还是会有千千万万个不去跑的理由,但是去跑的理由也多了几个。
我惊喜发现,除了跑步带给身体的一些变化之外,灵魂似乎也得到升级。自律,似乎在这个时间段变的好一些了。我也在想,为什么多年前正值青春年少的我,能容忍自己一副肥猪样,也从此默默许下承诺,有生之年再不让自己有胖的机会。
2、
踏进一个新领域之后,总是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个“行当”。我不知道在哪里看到过推荐书单里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列为“想看”,列了那么多年,而终于在2016.11.3的那一天我拆了书的封面,刚好这一天我收到厦门马拉松组委会的通知,以56%左右的概率拿到了2017年,厦马半程的参赛资格。
欣喜双至,一是终于有机会完成自己30岁前跑一个半马的愿望,二是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让我有如获至宝的感觉。
当我在跑步时,我在思考什么?
我在想,跑步app什么时候报数,我又多跑了1km。
我在想,耳机里传来的这首歌好像刚刚已经放过好几遍了,回头得找更多的音乐让自己high起来。
我在想,今天 天气有点热,状态不太好,要不别跑那么多了,跑个5km就好。咬咬牙坚持下去,你就离更美的自己又近了一步。
我在想,今天状态真不错,心肺超强,一点都不喘,感觉要跑出最好的成绩了。
我在想,诶,好像跑快一点可以追上前面这位跑者。
我在想,跑完10km,消耗了那么多卡路里,今天晚上的加餐好像可以丰富一些,垂涎欲滴的吐司可以来两片。
我在空白的跑步时间,与自己独处交流。想要变得更好,从来不是为了其他任何人。我感受到了这种独处带来的愉悦,我感受到跑步的快乐,我对跑步多少有些上瘾了。
3、
回到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以下是非常喜欢的几段书摘。
肌肉难长,易消。赘肉易长,难消。
pain is inevitable,suffering is optional。痛楚难以避免,而磨难可以选择。
然而并非只凭意志坚强就可以无所不能,人世不是那么单纯的。老实说,我甚至觉得每天坚持跑步同意志强弱并么有太大关联。
无论做什么事,一旦去做,我非得全力以赴不可,否则不得安心。然而,如果因为模棱两可,三心二意以失败告终,懊悔之情只怕久久无法拂去。
只是觉得一旦失败了办事穷途末路,才不顾一切拼命努力。勤勉耐劳、不惜体力,以前也罢现在也罢,都是我仅有的可取之处。
我在自制的小巧玲珑的空白之中、在亲切美好的沉默之中,一味跑个不休。这是相当快意的事情,哪还能管别人如何言说。
正是跟别人多少有所不同才得以确立自我,一直作为独立的存在。
对于长跑选手而言,在跑完全程时能否感到自豪或爱着类似自豪的东西,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同样的说法也适用于写作。小说家这个职业,至少对我来说是无所谓胜负成败的。书的销量、得奖与否、评论的好坏,这些或许都能成为成功与否的标志,却不能说是本质问题。写出来的文字是否达到了自己设定的基准,这才至为重要,这才容不得狡辩。别人大概怎么都可以搪塞,自己的心灵却难以蒙混过关。在这层意义上,写小说很像跑全程马拉松,对于创作者而言,其动机安安静静、确确实实地存在与自身内部,不应向外部去寻求形式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