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深秋,独自一人到北京最西边的山里静修了一周。
这里是京西的最高峰。高山之间有一村落,全村都在搞民宿,我选择了听起来很美的一家,叫静庐。
每天上午爬山,下午和晚上读书,品茶,静思,听音频课,确实悠闲自在。
因为已是深秋,山里冷的早,客人极少,整个山村都很冷清,不过胜在空气新鲜。除了偶尔有男女伴侣来住,全部六间客房大多数时间就我一人,主人夫妇倒也纯朴,每天和他们一起吃饭,我说吃什么他们也就做什么,三人一起吃。
饭嘛,还合胃口,只是房间设施一般,这也是我刚进去就产生了想换一家看看的想法。只是碍于面子,也就随遇而安住了下来。
这次是自己出来静修思考。前些年都是家人孩子一起到京郊各处游览,除了吃饭,从来不在农家乐住,那个时段京郊农家乐火爆,农民财大气粗,这几年,农家乐已风光不再,升级版民宿开始走上京郊游舞台。
稍稍总结了农家乐衰败的四宗最,和大家分享:首先是住宿不卫生。第二不是真正农家菜,东西都从市场买。3第三价格不亲民。第四服务意识淡。
平心而论,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作为职业选择,农民还是种地专业,做服务业确实需要学习的很多。
静庐虽称作民宿,只是以前的比农家乐稍好了一些。只是一人来山中静修,对物质条件也不太讲究,如果带家人肯定是不会选择了。
从农家乐到民宿,已经折射出时代在变化。山还是那座山,天还是那个天,只是人们爱好和选择变了。粗糙粗劣慢慢不再属于这个时代,10年前我曾独自登日本富士山,山里的民宿格调令人向往。回到我们这里,再向未来看去,我们能看到什么?
我想,不应该是我们的社会更优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