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致贺信。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中国积极致力于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促进全球文明对话,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中华文明以开放包容的特质,兼收并蓄的胸怀,使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彰显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点亮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认识到,文化自信来自于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要坚持“两个结合”,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时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从而在国际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文化交流,激发民族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我们在尊重自身文化的同时,也要理解和接纳其他文化的存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从郑和下西洋到“一带一路”的蓬勃发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各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多元共存的文化格局。文化交流不仅能够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理解,还能够激发文化创新的活力,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守正创新,推动文化繁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繁荣发展,从动画到电影,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化与科技融合,文艺创新中传统文化涌入,让我国文艺领域“国潮”涌动、“国风”劲刮。舞台上,《唐宫夜宴》《只此青绿》,“国宝文物”翩然起舞;荧屏上,《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典籍文字气韵生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展示华夏独特时间观,它们所体现的,不仅是赓续文脉、续写辉煌的文化自觉,更是坚定的文化自信。
我们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同时,要打开眼界,敢于走出去,引进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学习相互借鉴中奋发有为、砥砺前行,一定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集安市大路镇政府殷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