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央视导演李玉拍摄了一部叫《姐姐》的纪录片。
记录了一个普通四口之家中,双胞胎姐姐的委屈日常。
姐姐必须陪弟弟下棋,必须让弟弟玩自己的玩具,必须让着弟弟,不然就是不懂事,不听话,任性。
怀疑妈妈不喜欢自己的是疑心重,挡住弟弟的电视,就被弟弟"喊打喊杀"。
如此明显的偏爱,让网友觉得窒息,也让人觉得“姐姐”这一称谓,真是“人间不值得”。
可她也不过只有六岁,只比弟弟早出生几秒,“姐姐”这个身份,还是父母替她决定的。
(因为是剖腹产,父母可以决定先后顺序)
这个纪录片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李玉导演也因此拿下了当时的纪录片协会大奖。
时隔近三十年,这个纪录片被翻出来,却直击了那么多长大后“姐姐”的心。
网友的评价普遍认为父母偏心,重男轻女,过早地给女儿贴上“姐姐”的标签,并以此为原罪给姐姐套上“枷琐”。
很多网友与剧中的姐姐有共鸣、共情,似乎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一句“你是姐姐啊”听得荧幕后的姐姐们泪流满面。
更别说由此牵出有关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的失职等。
这些观点我全都同意,父母的偏爱和姐姐的委屈如此明显,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但是,我要提醒一句,事情发生在九十年代,或者同类事情在更早的七、八十年代也更频繁地发生过。
剧中的弟弟是被偏爱的那个,而小孩又是最会看人眼色的,所以有恃无恐,因为他知道自己有靠山。
所以他敢对姐姐喊叫喊打。
另外就是这两位年轻的父母,爸爸是警察,妈妈是家庭主妇,一人带俩,平日的辛苦可想而知。他们只能算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但父母也让女孩学跳舞,男孩学国际象棋,这本身就是培养,姐姐陪玩象棋还能多掌握一门兴趣。
两个小孩都拥有相对较好的教育环境和同样受教育的机会。相比当时农村的情况,这已经是十分好。
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是从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飞速发展的,几千年来中国的女人无论地位,权力都不由自己掌控。
几千年来皆是如此,要一朝改变所有人的观念其实是需要时间的。
男女平等虽然说得响亮,但在之前也只停留在文字上。“妇女能顶半边天”这样的口号也是在1955年才提出的。这个古老的国家需要改变观念,道阻且长。
特别是农村的偏远地区,家里有好吃的,好玩的,新衣物,乃至读书的机会都会优先男孩子。
女孩子如若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思想完全靠父母,家里老人灌输。
我读书的九十年代,农村的老师是要一家家去做家长的工作,让父母同意家里的孩子上学。
即便如此,很多同学小学没读完就辍学了。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强制要求全部孩子都要上学后,情况才好些。
视频中的姐姐后来听说和弟弟一起出国,可见在受教育这件事上,父母尽了最大的努力。所以不必如此苛责这两位年轻的父母。
社会大环境如此,他们身处那个时代,那个环境,实属正常。
我们要站在那个年代去看当下的事情,才会发现合不合理,值不值得愤怒。
毕竟那个年代谁家里条件都不富裕,有书读已经是许多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大奖励。
对比前后二、三十年,国家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及至现在,上大学成了标配。
人们逐渐认识到知识的力量,教育的重要性,这不能不说是整个社会的进步。
这样的进步必然带来意识的觉醒,也包括更个人,更平等,更自主的思想。
正是大家的想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姐姐》才会受到普遍的热议。
再说原生家庭的影响,每个人都有原生家庭,视频中的风风和蕊蕊所处的这个原生家庭确实有不少的问题。
但谁人敢说自己的家庭是完美的?
风风和蕊蕊的父母也有自己的原生家庭。如果这么追根溯源,那估计得追溯到远古时代。
网络时代,大家都拥有同样的发言权,但不应该只用静态的眼光看待问题,而忽略了其动态的发展。
1996年后的二十年,三十年,我们看到长大后的姐姐“樊胜美”,可以觉得愤怒,但也可以庆幸自己没有成为她。
因为我们都知道,原生家庭的伤害或许有影响,但不是所有失败,所有的性格缺陷的借口。
不要忘记,我们是可以改变自己的。
只要我们持续学习和成长,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此外,
一,原生家庭里有的,并不只有伤害。
二,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