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十几个人的一生诉说一个时代,时间跨越之长,让人来不及感叹生活的残忍与无常,然而同时又恰恰因为不拘泥于一件两件事,一个两个人的命运,所以苦难显得不那么难以下咽,总之可以承受。
感受时代的波澜壮阔,却不受一点一滴细节的折磨。我承认,一开始并没有料到作者这样的写作手法,多个人物,多重视角。基本是每进入新的一章,迎接你的是陌生的人,陌生的事。习惯了以一个人物为中心呈现故事的手法,开始真的有点不适应,想弃文。是作者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功底留住了我。
不断读下去,随着故事的展开,我发现,虽然每一章都是新角色登场,但这个新的角色,与开场的兄妹分离的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阅读的感受舒服了很多,毕竟多了几分熟悉与把控。现在想来,这种舒服在阅读中并不是一个什么好事情,虽能体会到快乐,但同时也会阻碍自己对新事物的接纳、吸收。
一直关照着这对兄妹的命运,阿卜杜拉和帕丽。书中虽站在他们的视角展开故事的成分不多,但其他章节与故事总会透露点他们的消息。每次读到这些,竟是高兴,仿佛收到远方老朋友的音讯。
我信心满满,觉得最后两章一定是说他们俩。可倒数第二章还不是。依然是他人的视角,说他人的故事。于是我明白了,作者横切了这个时代,开场的兄妹俩的故事不过是一个小切面。他们的消息可以出现在别的切面里,但别的切面有它自己的故事要说。
再一次出乎我的预料。但我百分百确定,最后一章会是给阿卜杜拉和帕丽的。
终于读到了最后一章,可诉说的视角是另一个帕丽,阿卜杜拉的女儿,似乎这样的安排,才是对兄妹俩来说最好的,对读者也是最仁慈的,颇有波澜壮阔后的一笔带过的轻描淡写之感,多了几分释然,大家都容易承受。
好吧,作者要这样,我也接受。但是,如果最后一章里,不提及那个装有羽毛的盒子,我不会原谅他。
只是这一点,胡赛尼要是再一次让我出乎意料,那他在我这就不是一个好的作者。
索性这次,他并没有,并且处理得很好,自然而又充满感情的沉淀。
最后,阿卜杜拉与帕丽终于相逢,在彼此垂垂老矣的时候,在阿卜杜拉已经中风不记得过往的时候。曾经一度,对于这位哥哥收藏的羽毛,对于他出走后的命运与故事,我分外期待,然而书中对他的交待是断节的。从少年到老年,中间缺失的,从整本书呈现的时代特点可以推出其中不乏艰辛与苦难。然而,他四十多岁结婚了,他有了一个女儿,唯一的女儿,取了跟妹妹一样的名字:帕丽。我想,与艰辛人生一样浓厚的是他对妹妹的感情。
那个装有羽毛的盒子,到最后再也没有谁知道其中的渊源。阿卜杜拉年老中风忘记了,帕丽当时年幼没记住。读来让人唏嘘感叹,然而好在帕丽说:“我不知道这羽毛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它的故事,可我知道他的意思是,他想着我。这么多年来一直想着我,他记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