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经常会受到肠胃不舒服的困扰,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存在腹泻的问题,随着年龄 增大,肛门力量减弱,有时着急上厕所,有时甚至控制不住大便的溢出,非常尴尬。被诊断为浅表性胃炎、食管反流、肠应激综合征等。
其实我也明白,这些问题都与我的生活不规律,尤其是饮食不规律有关,因为当我在单位投入工作,忙碌一天,只能吃三顿饭的时候,肠胃往往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因为紧张,或者是在家里随意的吃零食和水果的时候,往往会引起腹泻。
在家里,如果孩子放屁,我们会逗孩子,可是如果家长放屁,则会让孩子感到不舒服,这个问题也激发我好好阅读这本买了一年多的书《肠胃会说话》。
作者新谷弘实是第一位使用内窥镜进行肠胃内息肉切除的医生,通过观察大量病人的胃肠道,他认识到就像人的面相一样,也存在着“胃相”和“肠相”,胃相和肠相好的人,往往也是气色好,健康长寿的人,而胃相和肠相不好的人,往往患有一些疾病或者处于疾病的边缘。
一、胃相、肠相反应了饮食习惯
20世纪末,欧美流行高蛋白饮食,特征是就是吃大量动物性肉类,喝大量的牛奶甚至蛋白粉,人们认为这样能让身体更强壮。这种潮流也影响了东方国家。
但是反应到肠相上,这种饮食的后果是肠壁会变短变厚,因为高蛋白饮食需要肠壁肌肉更加有力才能推进蠕动。肠壁上产生很多憩室,滞留空气和粪便,容易产生息肉。这就为之后的肠癌埋下了隐患。
精米精面同样不利于肠相,日本人在肉类短缺的时间,大量吃精米,结果造成肠道蠕动变弱,很多人患阑尾炎。
二、胃相、肠相与疾病
胃相与呼吸系统疾病有关。睡前吃东西,如果胃部在睡前不能排空,出现反流,就会导致食道的腐蚀,产生烧心的现象。反流的食物还会进入气管,导致呼吸系统的疾病。
肠相与血液疾病有关,如果高蛋白食物不能及时代谢,胆固醇滞留肠道,被氧化且吸收后,会导致高血脂等疾病。
三、如何保持或恢复良好的胃相、肠相
1、多吃粗粮、蔬菜、水果,鱼类蛋白,减少动物性蛋白的摄入
2、饮食规律,在饭前一小时摄入1L左右的水分,睡前4-5小时不吃东西,排空胃部
3、细嚼慢咽,有利于胰岛素的均匀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