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后会无期》里有这样一句台词:“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很难不让人感慨万千,因为在互联网诞生之前的时代,是知识垄断的时代,而有了互联网之后,信息传播才变得逐渐发达,我们获取信息的成本也逐渐减低。
但很奇怪,为什么这种便利不仅没因此让我们变得得轻松、富裕,反倒是激起了人们的焦虑,以至于到最后,大家发现学再多知识也不管用,毕竟“道理我都懂,但在我自己身上就不管用了。“
所以2014年的一句电影台词,放到2022年,也毫无违和。
01
问题的本质
回顾下我们听道理的场景:
要么是长辈对我们进行劝导时听到的,
要么是自己看书看到的,
要么是刷手机刷到的
要么就是平时聊天中有些朋友发自感慨到的。
......
乍一看,听道理的场景五花八门,但这就像看书一样,真正能让你记住的,又有多少呢?
所以“听道理“的发生,是有个前提:即在与“道理”相关的方面遇到了难题、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我们才需要通过请人、看书、上课或者某种途径来帮助我们。
这些方式,看似途径各异,但其实殊途同归,因为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指向两个大字:学习
02
“模糊”带来的偏差
什么是学习?打开百度搜索,我们会得到这样一条概念性描述: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这个描述可谓既准确,又残忍。准确的点在于:它确实能够完整的描述“学习”的概念,而残忍的点则在于:我真的听不懂。
那能否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下学习?我回想了一下:学做菜是学习、看教程也是学习、上课做作业还是学习、有问题上知乎似乎也是一种学习
学习似乎多种多样,真的很难用一段话来进行描述,反正大家对此心领神会,虽然说不清楚,但都会做。但正是这种“模糊”的界定,让我们出了大问题。
回想下学生时代:
有没有人被叫做”书呆子”?
或者“只知道死记硬背”
“女生理科不如男生“
“女生上了高中就比不过男生了”
“女生最好学文科”
......
这类说法,就像是我们约定俗成一般,不仅学生认可的,就连教我们的老师也是认可的,但从来没有人多问一句
为什么?
这一切的源头,就源自我们对学习的错误认知,觉得背书和做题,都是学习。
Yjango在《寻墨断径》系列课里,把学生时代需要掌握的内容概括性的分为两种:
信息:代表的是相对具体的内容,比如“中国的国庆节是十月一日”、“年末最后一个是大年三十等”
知识:代表的是相对抽象的内容,与信息不同的是,它需要笼统性的概括相同特征的内容,比如:“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矩阵的乘法法则”、“什么是闰年”等
再对这两种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
需要掌握信息的时候,我们的目标是重现旧内容,而达成这个目标的行为我们称为「记忆」
需要掌握知识的时候,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旧内容,生成新的规律,从而解决未见过的新情况,用于达成这个目标的行为,我们才叫做「学习」
这种界定,是我长大后第一次听到的,冲击力之大,不仅帮我解除了上述刻板偏见:
女生上了高中之所以成绩差,是因为小学和初中多采用记忆的方式,而到了高中,这种方式不再适用了,所以变差了,但这并不是因为女生天生就比男生笨
死读书的原因,是把原本需要学习的内容,拿来记忆,所以导致了死记硬背
更是这个界定,让人不得不反思:我们在听到很多道理时,采用的方法到底是“记忆”还是“学习”?
03
经验的局限性
知识付费有一个共通的流程:
由学习的定义可知:
学习,是为了解决未见过的新情况,所以需要在脑中建构出一个规律,用规律来生成从未见过的新情况。
而知识付费建构规律的方式,都是从“故事”里来的,这种通过对实际例子进行观察和总结的学习方式,被称为归纳学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验。
为什么很多知识付费的课程,我们当时听着觉得很有道理,但到自己身上就不显灵了?因为经验,是具有局限性的。
知识付费的课程之所以听着有道理,是因为它的归纳学习是基于故事而来的,所以逻辑一定自洽。
但在我们的实际使用中,这个问题并不一定成立了,正如学习定义中描述的那样:建构的规律并不满足新情况。
所以明明人生阅历高出我们许多的长辈们的经验们,真的不一定适用。很多看似有道理的话,其实也并不具有学习的价值,因为它算不上知识,纯粹是经验罢了。
那既然纯靠经验得到的知识靠不住,那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学习呢?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另外一种方式进行学习。
指令学习:通过人类语言,对「概念、规律、共性」等内容进行描述,从而建构规律的方式。
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概念、公式,这部分的内容就相当于学生时代里,很多教科书里对各种概念的描述,也是很多书籍里对一个概念的详细阐述。
而为什么需要结合指令学习进行?
因为但凡能称得上是概念的描述,都是经过科学家经过实验后验证得到的,所以这部分内容基本上符合目前已知的所有情况,这就刚好契合了学习的目的——满足新情况。
对于这种类型的学习,最常见的就是:多读一些基础学科,因为理解基础学科的知识,就意味着你接触的知识是第一手、最原始的,这也就是所谓的第一性原理。
而应用这方面最好的,莫过于“现实中的钢铁侠——埃隆马斯克”了
“我在想存在一种好的思维框架。那是物理学的东西,你知道,有点儿像第一原理推理(first principles reasoning)。总体来讲,我认为存在将事情缩减至其根本实质 ……你必须能够把那些问题“煮沸”才能从里面 找出那些最基本的东西 。”
04
知识的定义域
抛开上述情况以外,你还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即越读书越觉得矛盾?
就像是在某个场景里,两个本身相互矛盾的道理都能用,更要命的是,我还觉得两个道理都讲的很有道理。
举个例子:
有人说年轻的时候,就是要多尝试,只有多尝试,才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又有人说一份职业至少要呆满三年,你才能知道这份工作是什么,才能深入的了解工作。
假设两种说法我都接受,那么我在做职业规划时,会发现:
年轻的时候到底要积累还是多尝试?
如果多尝试的话,我年轻的时间就这么点,我该如何尝试呢?
如果呆满三年才能明白自己的工作内容,那我怎么去多做尝试呢?毕竟年轻的时间就这么点
为什么会出现矛盾?本质原因是因为我们只管“道理”是什么,却根本不关注产出这个道理的前提是什么。
这就好比有一个函数:
y=f(x),其中 f(x) 的定义域为 x<0
这里的f就代表了我们完成学习后,建立的对应规律。而我们在使用这个规律时,并不考虑x的定义域,而是不管什么情况下,我们都用该规律。
这就是出现矛盾的本质原因,即我们从未关注过知识的“定义域”。
想想我们日常接收的内容,有多少是碎片化的知识?又有多少是完整的阅读提炼出来的?如果把原本几小时的演讲中阐述的某个观点,在某短视频平台上以不到几秒钟的形式出现,我们因为觉得说的有道理,就记下来,这样的使用,是不是本身就充满了问题?
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刻意地培养自己读长文、阅读书籍的能力,因为一本好书往往是一个作者一生经验的精华提炼,系统且严谨,其中的每个观点都有原因和结果,也只有这样得到的知识,才能使用。
结语
“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陪伴我走了很久,久到以至于我快要觉得:
读书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没有帮助;补课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没有帮助;请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没有帮助。
所以,在偶然间看到《寻墨断径》时,那种惊喜感,那种惊讶感,真的难以用言语形容,以至于我想写出一篇文章,来详细的总结该课程的所有内容,或者说建立一个思维模型,帮我彻底的解决掉“学习“这件事。
所以动笔写了五天,整整五天,我从最开始的极度兴奋到后面的极度怀疑:
“你看吧,我们听了这么多道理,就是过不好这一生,谁来了都没用。”
因为真的写不出呀,我的公众号从2019年开始,一共才写了3篇文章,让我一下写体系这么强的文章,怎么可能呢?
于是我又突然想起,课程里为什么说“不要试图一蹴而就的掌握知识,因为建构出的规律需要多次的迭代。”
我想一下写出一篇逆天改命、逻辑严丝合缝的文章,是不是就掉入了这个陷阱里?
所以才有了这篇把原文中18个知识点的描述,改为了3个知识点的这篇文章。
因为就我的写作能力和学习能力而言,我只能写出这三个。但即使这样,我真的强烈的给大家安利这个系列课程《寻墨断径》。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到你的意识的时候,那就是你的命运。”
至少,它让我明白,这一切不是不能改变,更让我明白学习应该是怎么样。
我还记得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里曾写到:“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现在我想在这后面加一句:
在开始前,你必须接受自己一个屎一样的开始。
就如这篇文章一般。
- / TOOTICKLY / -
参考资料:
[1]《寻墨断径》系列课程,YJango
[2]《认知觉醒》,人民邮电出版社,周岭
[3]《第一性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李善友
[4] 为什么我们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知乎,红烧番茄
[5] 良诗雅集,樊登读书,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