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像是机器,欲望给了人动力(行为目的),没有欲望,人就会像是没有了动力的机器,只能停在原地不动。
可以说人受欲望驱动,也可以说人受欲望支配。支配人类的欲望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由物质需求而产生的物质欲望;一种是由精神需求而产生的精神欲望。这两种欲望并不仅仅是物质和精神的区别,它们获得满足的方式也不同,这种不同,正好让人类的行为产生了制约。
物质需求的欲望,通常可以通过从自然界攫取,或者创造和掠夺他人等带有主动出击性的行为方式获得满足。
因此物质需求的欲望也让人类充满了攻击性,在人类的生产领域是最容易引起争执争斗等现象的。
而与物质需求所不同的精神需求所产生的欲望,却无法通过攻击性的行为去掠夺(获取),想要从别人身上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照顾,爱,关怀等),则需要善待他人。
因此,为了满足精神需求,人们的行为也从掠夺性的行为方式转变为付出型的行为方式。
换句话说,精神需求的欲望让人变得善良,制约了物质欲望带来的攻击性,让人与人之间有了更好的相处方式。
不过,精神方面的需求并不像是物质欲望那般可以无限膨胀,一般来说,人只需从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身上就能获得足够多的精神满足。因此,有些人往往只对特定的一个或几个人善良,特定以外的其他人就没那么好相处了。
由于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所带来的行为不同的区别,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比如恋爱,也可以通过了解对方是更在乎物质还是更在乎感情来判断对方的可靠性有多少。
在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认为是欲望给他们带来了痛苦,事实上这是错误的。让他们痛苦的不是欲望本身,而是他们追求欲望的方式出错,在物质方面,他们肆意的让欲望膨胀(不少是心理失衡造成的),而忽略了能力的不足;而在精神方面,他们则不知道该怎么进退。
在精神方面不知进退,是最容易受伤的,而且很多人一开始还不知道或不愿意相信自己会受伤,等他们意识到受伤的时候,已经是造成严重心理创伤了。
在物质欲望方面,能力和欲望是否相配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行为方式,而人的行为方式又直接带给人心理上的影响。所以欲望太大,能力不足的人,往往容易陷入焦虑和痛苦中。
欲望有一个特性,只要它在你心里出现了,它就不会消失。你只有去行动,你不一定需要满足这个欲望,但要给你自己一个结果。否则,你将念念不忘。
人不能过度压抑自己的欲望,太过压抑欲望,人就会变得猥琐,因为欲望无论你怎么压抑,它都会冒出来支配你的行动,因为压抑的原因,让行动不干脆利落,结果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就是猥琐。太过压抑欲望,也会让人活得枯燥无味。
但是,人同样不能够放纵自己的欲望,放纵欲望很快会被欲望带到地狱去。人要懂得合适的欲望,才能减少欲望带来的痛苦。
人的欲望从生命之初到成年呈由少到多的树状发展,大概的模式是,年幼阶段(1-7岁)依恋父母,年少阶段(7-14岁)开始外向交友,14岁以后,会慢慢的自我觉醒,会在对父母的依恋和自我的独立之间不停地挣扎。
现代社会常常用一个叫做“叛逆期”的词来形容某些青少年,其实这就是这些青少年在自我和依恋之间挣扎的结果。
“叛逆期”不是青少年的问题,而是做父母的问题。因为做父母的还是希望孩子像是幼年阶段事事顺从他,孩子在成长的时候,做父母的意识没有跟着成长,这才是出现叛逆期的原因。事实上,在这一个阶段,做父母的应该支持孩子独立才对,以让他们在成年后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去应对生活。
可以说,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人学习怎么掌控自己面对欲望的过程。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没有机会去学习独立面对,那么成年之后,将会是一个大灾难。因为成年之后,什么欲望都来了,但是谁也帮不了他。
因为人的行为受欲望支配,所以人的行为不能够脱离欲望,因此,无私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人做任何事,不是想要获得物质的满足就是想要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但人可以做脱离欲望的事情吗?当然可以,只是无法持久。不信你试试。
最后说说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其中“超我”被认为是掌控良知和道德的东西,其实我不太清楚这个概念具体是什么,只是感觉好像是说人在“超越自我”的时候才产生道德和良知,大概是这么一回事吧。因为我前面已经说过,善良是由精神方面的欲望所产生出来的行为,所以并没有出现超越人本性的状态,所以“超我”是不存在的,人始终是被欲望所掌控,而不是意识。意识只是决定人如何去面对欲望(做选择),但意识有时也会被人和群体所操控或挟持,这就关系到个人意愿的问题了。
TA的心理学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