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唐老唐,人如其名,是一个精神堂堂的老人,有着一双总是沾满油渍的大手及一个只剩四周头发的“地中海”。如此的外表却并不影响他为人的气质,似乎打底给人一种安静的老乡氛围。
初识老唐,还是在三年以前我独自上下学的时候。在十字路口等红绿灯时,我就第一次见着了那个小车店-及一张桌子五把椅子,其中的两把上已有了客人。三轮车旁边的小老头正在埋头一边摇着扇子,一边手捏着串串在火上转圈,时不时用戴着手套的手,捏着一簇粉撒在串串上,好香啊!我盯着小摊子,揉了揉肚子,全然不知道灯已经绿了。 “小伙子,过来吃一串啊!”可能是我眼巴巴的盯了太久,那个车旁边烤串的小老头抬起了头向我招呼道,招了招黄焦的手。
“嘶——老师上课好像说不能吃路边摊吗?”我迟疑了,“但是吧……一串,就一串应该没有问题吧?正好兜里还剩下个五块钱,吃串吧!不要紧。”
一想如此,我也走向那个小摊子,那个大爷见我来了,露出了一嘴白中略黄的牙,向我笑着,并同时指着我前面的几个铁盘里的串串,念着道:“吃啥就拿啥吧!”我随意的挑了几个串,递给了大爷。夏天的夜晚炎热而又干凉,炉中的火光照着小飞虫,身边的行人走着闹着,大爷静静的烤着。
没过一会儿,却又似过了好久,串烤好了,大爷用了锡纸包起串头递给了我。串泛着油光,咬下一口,很好吃,我几口便吃完了,直接走了。空落落的,轻飘飘的,走到半路,忽的记起:“我的老天!我的包呢?钱也没给那大爷。”我心一下子凉了,没法子,回去看看那大爷还在不在吧!此时已经8点多钟了。我只怕那大爷见我不给钱,把我的包拿去抵了。 就心里打着鼓回到了那里,大爷还是那个大爷!只是静静的坐在那儿。看见我来了拿着包递给我,并劝教我下次不要再丢三落四的,之后收拾东西就准备上车回去了,我叫住了他并给他递去的钱——四元八角,大爷一愣神,忽的反应过来,笑了几声,用大手摸了摸我的头,然后望着我,我盯着他的眼睛,也明白了他没有走而是等着我的原因——他相信我,相信身边每一个人。
之后的一年,我时常到他那儿去吃串串。大爷的串串品种很多,手法也很娴熟到位,所以客人也多,慢慢的我跟大爷也玩熟了,对他的称呼也渐渐从“大爷”变成了“老唐”。
大爷,不,老唐的孙子是一位语文老师,在孙子的引指下,老唐这个从射阳农家走出来的农人也开始喜欢上了读书,尤其是《孙子兵法》,喜爱到时常用夹子夹住书,夹在台子上,一边烤串一边看书,甚至于有一两次烤焦了我的面筋,但自烤焦以后就不把书夹在台子上了,只在没有客人的时候看书。老唐有一项好的阅读习惯-做批注。他那本有些破烂的《孙子兵法》上有着许多他的笔迹,老唐还利用书的内容编成故事和道理讲给客人们听,精彩之处言行并貌,手舞足蹈。就如一次他讲《秦王破阵》,讲到虎牢关大战之时,他一手持串,一手持刷。在那比划出马上交锋的姿态,左一拳,右一剑,吸引来了很多行人惊奇的目光。只见一个180度转身。呼!串串脱手而出,直直飞入树林中,老唐呆呆的站在原地望着串飞落的地方,一会儿尴尬的转身一笑,拿起了另一根烤串。
老唐的串串我吃了近三年,很放心,从不担心食品安全,那是因为老唐的串串真的很干净:面筋是他自己揉的,肉是他自己串的。淀粉肠是他自己做的,就如老唐所说的一句话“人与人啊,总会有点信任,做人,就要实诚一点。”
今年3.15晚会之后,淀粉肠跌落了神坛,烧烤也受到了影响。老唐的摊子也不例外,客人少了,没人了,但老唐也没有愤恨,依旧烤着他的串。撒着粉,吃着串,看着书。那些客流量在老唐眼里都不是个事,因为他相信,客人也会相信他的。
有人在他面前教育孩子:“串串里面都是致癌物,吃了会死的!”老客人都为他愤愤不平,老唐却付之一笑,他相信,那位家长会相信他的,在某一天……
现在老唐已经搬去城西了,他会在那儿烤串,四月三日,临行的那一天,我正巧碰见了老唐:
“老唐,你这是干什么?”
“走了啊!”
“走?去哪?为什么走了?”
“我在城西包下了一个店面,开串串店了。”
“哦,恭喜,恭喜。”
“谢谢。”
“那,你还会回来吗?”
“可能会回来看一看,有可能再也不回来了,我这一把老骨头,吃不消了!”
“哪里话,老唐你起码还能活个几十年。”
“呵!”
老唐笑了,他又看着我,带着一种他一直有着的目光,他相信,将来,会在城西再次遇见我和其他老客,一起讲故事,一起吃串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