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三、諸相(分二科) 癸一、徵
【云何名為已趣入者所有諸相?】
這是第三科。第一科是自性,第二科是安立,第三科是諸相。分二科,第一科是徵。
說怎麼叫做「已趣入」的人的相貌?怎麼知道他成就了信戒聞捨慧?他有什麼相貌?你說說我聽聽。這是第一科是徵。第二科解釋是分二科,第一科是種類的差別,分八科。第一科是第一相,第一個相貌,分二科。第一科解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不樂惡說,分三科。第一科辨相。
癸二、釋(分二科) 子一、種類差別(分八科) 丑一、第一相(分二科) 寅一、釋(分二科) 卯一、不樂惡說(分三科) 辰一、辨相
【謂安住種性補特伽羅,纔已趣入,設轉餘生,於自大師及善說法毘奈耶中,雖復忘念;若遇世間現有惡說法毗柰耶、及有善說法毗柰耶、雖久聽聞以無量門讚美惡說法毗柰耶有勝功德;而不信解愛樂修行,亦不於彼而求出家。設暫出家,纔得趣入、尋復速疾棄捨退還。】
「謂安住種性補特伽羅,纔已趣入」,他這個有無漏種子這個人,他剛剛來到佛法裡邊來成就了信戒聞捨慧,這功德成就了經過多少時間以後就死掉了。「設轉餘生,於自大師及善說法毘奈耶中,雖復忘念」,假設他轉到「餘生」,就是第一生趣入了後來就死掉了、死掉了就到第二生那叫做「餘生」。第二生是什麼相貌呢?就是「於自大師」、對於他原來頭一生所歸依的佛陀,「及善說法毗奈耶」及佛所宣說的法和律「雖復忘念」,他忘了。他自己他不知道我前一生是信佛的、我是歸依佛法僧的、我成就了信戒聞捨慧,這些事統統都忘掉了,不知道了。
雖然是忘掉了,「若遇世間現有惡說法毘奈耶」,假設他在世間上若遇見了「惡說法」,遇見那邪知邪見的人他說一些不合道理的法和律。「及有善說法毘奈耶」,遇見這兩種人,一個是宣說宣揚佛法的、一個宣揚邪知邪見的這兩種情形。「雖久聽聞以無量門讚美惡說法毘奈耶有勝功德」,雖然是長期的聽那個邪知邪見的人講,那個邪知邪見的人也有些邪智慧,他以「無量的門」無量的、很多的態度從各方面來讚歎那個惡說法、律的殊勝、「惡說法」有勝功德,這麼讚歎。「而不信解愛樂修行」,這個前一生趣入到佛法的這個人,他對他不相信、不信解,總是不感覺有道理「不解」,也不歡喜按照他的邪知邪見去修行去,這個人「亦不於彼而求出家」,也不在那個外道的邪知邪見裡面去要求出家,也不做這個事。這是個相貌,有這個相貌。
現在這底下說「設暫出家纔得趣入,尋復速疾棄捨退還」,假設他暫時的出了家,在外道法裡面出了家。「纔得趣入」,剛剛的一深入要想要用功的時候,「尋復速疾棄捨退還」,立刻的又棄捨了,「我不歡喜、不高興」。這是一個相貌。
這是辨相。下面引這個譬喻。
辰二、引喻
【為性於彼,不樂安住。如蜜生蟲,置之釅酢,或如愛樂受妙欲者,置淤泥中。】
「於彼不樂安住」,他對在那外道裡面的境界他不歡喜,不在那裡。「如蜜生蟲,置之釅酢」,就像那蜂蜜裡邊生一個蟲子,把這個蟲子拿出來放在那個「釅酢」,「釅」就是很濃厚的那個酸醋裡面去,那牠是不歡喜,這個蟲在那裡牠就不歡喜。「或如愛樂受妙欲者」,或者世間上那個歡喜這個色聲香味觸、歡喜享受五欲的人,「置淤泥中」,把他放在那個淤泥裡面去他也不歡喜,類似這種情形。
這下面第三科解釋這個因由。
辰三、釋因
【彼由宿世妙善因力所任持故。】
為什麼以前成就了信戒聞捨慧的人對於外道的邪知邪見不歡喜呢?「彼由宿世妙善因力所任持故」,說那個修行人因為他前一生在佛法裡面栽培了殊勝的信戒聞捨慧的那個力量,那個力量來保護他就是使令他不歡喜邪知邪見,是這樣意思,原因就在這裡。
卯二、愛樂善說(分三科) 辰一、辨相
【若暫聽聞讚美善說法毘奈耶少分功德或全未聞,雖暫少聞或全未聞,而能速疾信解趣入、愛樂修行、或求出家。既出家已,畢竟趣入,終無退轉。】
這是第二科愛樂善說。前面是不歡喜惡說,現在愛樂善說。
說是這位這個有善根的人「若暫」時的聽「聞」了一個人「讚美」,佛法裡邊佛所說的這個「法毘奈耶少分功德」,還沒有多說、只是讚美出來一小小的功德。「或全未聞」,或者是這個有善根的人完全沒有聽人讚歎佛法,完全沒有聽,少少的功德都沒有聽過。「雖暫少聞或全未聞」,說這個有善根的人雖然「暫時」,就是時間短,「少聞」佛法的小小的功德,或者是完全沒有聽聞佛法的功德。「而能速疾信解趣入,愛樂修行」,但是對於佛法就很迅速的就發歡喜心了,他就歡喜在佛法裡面出家修行。「或求出家」,或者是他就要求在佛法裡要出家修行了。「既出家已,畢竟趣入,終無退轉」,他若是出了家,離開了這個煩惱家以後來到佛法裡面來,他就是決定的深入向前修行了。「終無退轉」,決定不會再向後退的,說「我不修行了、還俗了」,沒有這回事情。
辰二、引喻
【為性於此愛樂安住。如蜜生蟲,置之上蜜;或如愛樂受妙欲者,置勝欲中。】
「為性於此愛樂安住」,說這個人他的心,他的心性就是愛樂佛法,在佛法裡邊到寺廟上去就歡喜這樣子。「如蜜生蟲置之上蜜」牠也是歡喜的。「或如愛樂受妙欲者置勝欲中」也是生歡喜的,他就不願意離開了。說這個有善根的人就是這樣子。
辰三、釋因
【彼由宿世妙善因力所任持故,】
這下面第三科是釋因。「彼由宿世妙善因力所任持故」,前一生栽培的善根保護他,他就會這樣子。
寅二、結
【是名第一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
這個成就了下品善根來到佛法裡邊這個人,他就有這種趣入佛法的相貌。這是第一個相貌。
丑二、第二相(分三科) 寅一、標
【復有所餘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
這是第二相貌,底下標。還有「所餘」,前面第一個相貌之外還剩餘的,還有趣入佛法的相貌,已趣入的相貌。這是標。下面解釋分三科,第一科辨相。
寅二、釋(分三科) 卯一、辨相
【謂雖未得能往一切惡趣無暇煩惱離繫,而能不生惡趣無暇。】
「謂雖未得能往一切惡趣無暇煩惱離繫」,說這個成就下品善根的這個人,他還沒能夠斷煩惱;這個煩惱有什麼不好?有什麼過失呢?「能往一切惡趣無暇」,你有這樣的煩惱你就跑到三惡道去了,跑到這個八難,(八難就是八無暇)跑到那裡面去,跑到那裡就不能學習佛法了。說這個成就下品善根的人還沒能夠達到這個程度,沒能斷這些煩惱(這一定要初果才可以嘛!)「而能不生惡趣無暇」,但是這個人他不會生到三惡道去、不會到八難裡面去。這是一個相貌。
卯二、引教
【世尊依此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密意說言:若有世間上品正見,雖歷千生不墮惡趣。】
下面引教。「世尊依此已得趣入補特伽羅」,這是說佛依據這個「已得趣入補特伽羅」所以說出來這種話。「密意說言」,那裡面有深意但表面上不明白。說什麼話呢?說「若有世間上品正見,雖歷千生不墮惡趣」,說是這個眾生他還是個生死凡夫,但是他成就佛法的「上品正見」,他有上品的正知正見了,就是相信了佛法不敢做惡事。「雖歷千生」,經過這麼長久的在生死流轉他不會到三惡道去的。這是佛說這個偈頌,就是根據這個意思說的,就是有成就了「下品善根」的這個人說的。底下證成。
卯三、證成
【彼若已入上品善根,漸向成熟,爾時便能不生無暇及餘惡趣。】
說是那位佛教徒他若是進入到「上品善根」的時候,那就是由初品善根、中品善根進到上品善根,是漸漸地趨向於成熟。「爾時便能不生無暇」,他就不會生到那個八種無暇的境界裡面去,「及餘」的三惡道裡面去,不會去了。
寅三、結
【是名第二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
前面是說他不樂惡說、歡喜佛法,這是第一相貌。第二相貌,他不會到三惡道裡面去,這裡是這個意思。下面第三相貌。(2017.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