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点亮心灯

          2017年1月4日,我参加了一场名为《让爱点亮心灯》的沙龙,由史文玉老师主讲。沙龙伊始,史老师邀请我们做游戏。

            伙伴们围成一个圈,全部人伸出左手,手心朝下,同时右手食指顶着旁边伙伴伸出的左手,形成一顶顶伞。史老师在一旁说:小蜜蜂呀,伙伴们说:嗡嗡嗡呀!然后,史老师说“抓”的时候,伙伴们左手尽快抓住左边伙伴的手指,右手的手指尽快逃脱右边伙伴的手,被抓的伙伴就是中奖啦!这个游戏既锻炼了专注性,又锻炼了左右脑的开发,当然,还有一个作用,稍后揭晓。第一轮游戏的时候,我既没有抓住左边邻居的手指,还被右边邻居把我的手指迅速地抓住了。接下来的两轮,就有经验了,我是两手空空,既没有抓住他人,也不能被他人抓。三轮结束,只要经历过被抓住的伙伴上台“领奖”—表演节目。中奖的伙伴用身体做26个字母中的任何一个就可以,前提是场下的通过。这就要求中奖的我们快速启动大脑,寻找可以用身体展示的字母,全部通过。

          游戏结束,史老师问大家通过这个游戏有什么收获?我们说锻炼了人的灵活性,专注力,应变能力。还有伙伴说通过游戏让彼此熟悉了,消除了陌生感。史老师频频点头,说玩了这个游戏,感觉平时与孩子之间的感觉如何呢?伙伴们都若有所思,说好像没有这么开心。

        接着,史老师打开幻灯片,出现了沟通层次五个上扬的圆圈,圆圈里分别写着打招呼、讲事实、想法观念、谈感受、敞开。史老师进一步让大家回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目前处在哪一步?好像大家现在更多的是以事论事,很少从情感出发。史老师发问:自小没有学会讲感受,如何给孩子表达感受?是啊!回忆我们的原生家庭,父母对于感受两个字来说是陌生的,何尝问过我们:你现在是什么感受?

        为了让大家感觉一下,史老师拿出一个案例:孩子有一天回家,给父母讲:今天我和XXX都没有完成作业,老师对他没有吭气,把我批评了一顿,你如何回复孩子?

        有伙伴说:老师是关注你,所以要批评你。有伙伴说:老师喜欢你呀!还有伙伴说:那我要了解一下XXX他是怎么回事,再和孩子讲。等等。

        史老师笑了,说你们说的孩子愿意听见去吗?或者说你们说的有时是转移话题,却很少关注孩子自身的情绪。来,看PPT,有12种回答,看你们平时是不是这样说的。12种回答看完,基本都是训斥孩子之类,或者是大道理。大家点头。史老师这时说,我们换一种方式:哦,孩子,妈妈知道了,老师没有批评XXX,你是不是觉得不平衡呀?孩子听了这个感觉怎么样呢?

        大家说有了同理心,同频了。史老师说对了,我们永远要关注孩子的是情绪,在积极倾听的时候,反馈消息同时加上标明感受。否则,只会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还怪孩子不听话,进入了叛逆期、青春期。我们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时候,就是在接纳的是情绪和动机。

        一个人经常被看成什么样,经常被说成什么样,经常被怎样的对待,在不久的将来就变成现实。父母就是孩子最重要的催眠师,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催眠吧!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需要物质营养,还需要心灵营养。物质就不用说了,什么是心灵营养呢?尊重、接纳、感受、爱与温暖。每个人与父母的原生家庭的关系深深他与所有的关系,包括他自己、配偶、孩子、同事、朋友、同学、邻里、上下级等,与父母的关系就是源头。有了关系,一切都没有关系;没有关系,一切都有关系。好像有点绕,仔细一琢磨,是这个理。顺畅一切安好,拧巴一切都堵!

        感谢史老师,今天认真地感觉了一下感觉,也时刻提醒自己常常表达自己的感觉,不让对方猜,少些隔阂,多些温暖!让感觉更好,让关系更顺畅!

        心亮了,世界就亮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