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参加了一个聚会。高中的班主任从很远的地方回来,二十多年未见,想要见一下他的第一届学生。当年,老师大学毕业时21岁,很年轻热情朝气,我们刚从不同的初中毕业,来到那所颇有历史的高中报到,第一个见我们的就是他。初为人师初为班主任,他对学生对教学的激情发自内心。我们也是他的最后一届学生,这其实是一个无奈而励志的故事。
老师教我们语文,我们那时对大学心存敬畏,对这么年轻的老师更是感到既亲切又佩服。他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工作时有理想有激情,两年后,老师结婚了,住在学校一间单身宿舍里。后来我们参加高考,老师也考研离开了那里。那个时候,教师的生存环境不敢恭维,一间简陋的平房住着一家人,旁边搭一个更简易的厨房。工资很低,在当时附近矿上的工人老大哥看来,有女儿也不愿嫁给教师。可以想见,我的老师他当时是怎样的心境,他的热血沸腾是怎样慢慢的冷却。教育的惨状、生活的残酷琐碎加上婚姻的不顺,挫败了他作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
后来他不再是教师,而是做了律师。一字之差,人生完全改写。按照现在通俗的成功人士的标准,他就是一个成功人士。但他还是怀念以前为师的一段时光,他还是喜欢我们叫他老师。但怀念只是一种情怀,人生的选择是现实和利己。人其实是一种伟大又渺小的动物,我们的一生都在寻找人生价值,当年的豪情既然不复,那就将人生的价值定位于社会上所谓的成功。谁不想自己的人生精彩,谁不渴望成功?而教师这个职业注定要平凡一生。
二十多年前,这个行业留不住人才。几十年后,依然是“门前冷落鞍马稀”。也许是受到老师经历的启示,当年我们在填写志愿时,没有填师范类。但命运总是捉弄人,我们班有几个同学被调剂进师范学校,而我是其中之一。现在我在书写这些文字时,我们几个人的人生格局已定。其实很多人没想过“励志”,是被生活逼着往前走。一位考上师大的同学考研,现在是证卷行业的权威;另几位教了几年书后,也发愤考研,两位转了律师,两位做了教授,还有的转为教育行政管理,他们都成为自己行业的翘楚。现在实实在在做“孩子王”的就剩下我和另一个男同学。
有时候我在想,教育应该是一群优秀的人在做的事业。教师应该是一群有激情的人,用热情、知识、智慧和信仰点亮更多的人。可是几十年来,为什么那么多优秀的人毅然选择了离开,除了一部分人是为了更大的目标,许多人是为了改变自己惨淡的人生现状,而不得不离开。按照社会公平法则,优秀的人就应该有优秀的资源和生存条件。在我们国家,过高的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这固然没错,可是生存现状却时时刺激着教师奉献的心。
这么多年过去了,教育现状有了很大的改观,可为什么选择教师作为职业的优秀人才依然是那么少?像师大师院之类的学校只是许多学子们的“保底”志愿。教师队伍的性别倾斜近年来很严重,师范学校的女生比例远远超过男生。在很多小学、中学,女教师成为主体,男教师老弱病残的多,年轻的男教师比例极小,这种比例的失衡会对下一代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 这种情况和一些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 为什么会这样?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也值得我们社会反思。
现在,对教师不满和轻视的声音可能更多。这其中原因不一,如社会舆论、家庭教育以及一些教师自身的素质存在问题等。除了消除具体的弊端,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应该从什么样的源头开始改变?怎样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投身教育?怎样让有教育理想的人保持他们的理想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