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楼门口的那个“鱼露分享”让我为之感动,并让我思考了住在城市里的人,为什么没有认识邻居的欲望。
我家在一条街上,街的两头共有50多户人家,我们每天都在这条街上来来往往,互相打着招呼,到家做客喝茶便是家常便饭,你借我的锤子,我借你的把手也是如此的自然。
那时候,远亲不如近邻的概念很深,邻居家的大哥哥、大姐姐也是嘴边的常用词。虽然快乐的邻居关系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疏远,但关系却是如此的自然,跟他们相处是如此的舒适。
长大了,大部分因求学而来到城市的人,最终都会选择留在城市谋生,力求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安家落户,在这之前,城中村是一般人的选择,因此我们有了自己的新邻居。
但不一样的是,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我们基本没有交流,即使挨的是很近,连大声点说话都能受到影响,我们每天为了生计而忙碌,早出晚归的我们关上门,便是一个小的世界。
我们爱上了沉默,把自己关进窄窄的小黑屋,宅起来,宁愿通过附近摇一摇的功能,通过键盘传达寂寞的心声,也不愿意与住在隔壁很难见过的邻居交流感情。
我不知道为什么,为什么我们没有欲望认识邻居。我们的距离很近,心却很远。这与在大城市生活压力大是否有直接的关系呢?这也与足不出户,便能知晓天下事,便能认识天下人的互联网时代不无关系。
我们互不认识,所以谈不上分享,因为我们不需要与邻居分享,我们不用说话,便能在网络的世界里跟人交流、给人点赞、附上自己的评语,可以分享的途径真是太多了。现在即使是买了个大西瓜吃不完,也不知道以什么方式去与邻居分享。
直到有一天,我出门,看到大门旁边本来空空如也的桌子上多了一瓶类似酱油的东西,上面还贴着一张便利贴,走近一看,看到上面写着“我吃不惯,喜欢的拿去”,霸气的话语让我感受到了主人对它的嫌弃之情,它是鱼露,即是鱼酱油,这样的分享方式打动了我,但我没有拿走它,因为我也不爱。
过了大概两个星期,它还是在那儿,只是便利贴已经湿了,字迹有些模糊了。我想或许是这种已经用过的食品得不到大家的信任吧!
突然怀念起那些被我舍不得扔进垃圾桶的“豆腐乳”、“豆瓣酱”、“生粉”……不过即使我拿出来分享,也如同鱼露者一样,得不到“邻居”的分享,但若贸然敲隔壁门进行赠予的分享,估计也会被尴尬的眼光拒绝出来。
不可否认的是“鱼露的分享”貌似打破了“我们互不相关”的邻居局面,至少在拖着疲惫身心,踏进大门见到这一幕的那一刻,是温馨的。至少我是这样。
于是刚好家里收拾了一批舍不得扔掉的物品,已经搁置在家里两三个月了,一直找不到主人的他们即将面临着被扔进垃圾桶的命运,但我也不想如此,便想着将其好好打包,放在垃圾旁边显眼的地方,幸运的话还能被收垃圾的阿姨带回家。
就在我提着她们将要放到垃圾桶的那一刻,我突然想起“鱼露的分享”,心里激动起来,回家写了张纸条,并借鉴雨露分享不出去的悲惨命运,保证这绝对是完好无缺的分享物。
在夕阳西下,大家都在回家路上的时刻,放到一楼“分享桌上”,果然,第二天早上被分享了,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自己分享成功了。以后有八成、十成新的东西,我都愿意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分享,但可能仅限于一些简单的物品,像衣服类的,恐怕也是没人会接受的,毕竟穿出来,让人看到,也是需要勇气的。
在茫茫人海中,相遇是安排,相知是缘分,我们何不如好好的珍惜这份同在一个城市打拼,同在一栋楼生活的缘分!见面多打招呼,需要帮忙的喊两声,有时间来个热闹火锅……如此,或许我们就没有那么寂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