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祥工作十余年,看多了职场的尔虞我诈,在企业要么本事差、人脉少的人失败被扫地出门,要么本事强、人脉广的人看透老板的外强中干,愤然离职,跳槽到更好的平台或是自起炉灶,成为老东家的强劲对手,但是在体制内往往很少有人会从那个围城出来,这是何故呢?
1、成也体制内,败也体制内
近年来有不少优秀学生蜂拥参加“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等考试,一般都作为进阶机关单位的跳板。果祥曾与其中的资深考友闲聊,他觉得体制内的平台有时候甚至比世界五百强的外企更锻炼人。
早在十多年前无论文理科的毕业生,很多以能去宝洁、四大会计事务所等当管理培训生为傲,而若干年后却以进入体制内为荣。尽管从收入层面,抛开所谓的灰色收入不讲(因为绝大部分人是不可能有的),体制内远逊于外企,但是从个人成长上来说体制内的磨练是一种脱胎换骨的磨练。外企特别是老牌资本家,基本上都有其成熟的管理制度,每个人基本上都是根据岗位需求招聘专业对口的,进入企业后通过培训再把自己锻造成企业机器上的一个标准件,甚至制度上对每个岗位的权责规定的明明白白,出了岔子该谁负责谁负责。
而在体制内不是,岗位设置大多很模糊,像综合管理岗、行政执法岗,很多部门都有这样的岗位,名称相同但所负责的领域不尽相同,即使你进入了体制内并分配在这个岗位上,但领导交给你的工作可能关系并不大,这就像一个工程,领导包给你了,你需要组织相关的人,协调可能用到的资源,在执行过程中积极与客户(即领导)沟通需求,最后工程交付验收。在此过程中基本上都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可能你是门外汉,可能有人撂挑子,可能领导朝令夕改……你没得选择,那就硬着头皮上,在探索中积极推进,到功成圆满的时候自然有如打通了任督二脉,各方面的能力都如真气般在身上涌动,假以时日必定能够问鼎上位。这种人自然不会出奔。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情况,躺平,我不求闻达于诸侯,我只做我会的,其余的请另请高明吧。单位没办法开除你,你在舒适区悠哉悠哉熬到退休。还有一种更极端的例子,那就是每天沉溺于体制内的事务性工作,如打印材料、做个横幅、收发报纸等等,虽然每天疲于奔命,但于个人进步关系不大,即使再优秀的人消磨多年也会泯然众人矣。对于离开了体制内就没有竞争力的人,怎么可能离开呢?就像庄子跟惠施讲鹓雏(yuān chú)与鸱(chī)的故事那样。
2、体制内更看重的为人处世
影视剧中那种卓尔不群、恃才傲物的人在体制内一般活不过数集,例如《三国演义》中的杨修。在企业给老板打工,当你的技术或资源无人可以取代的时候,你即便天天把老板怼得生无可恋,看在钱的份上老板也会让你三分,甚至还会发发红包哄哄你。但是体制内一般把“德”放在“能”前面,须知体制内最不缺的就是想表现的人,你挟技居奇,我就把你晾着,可替代你的方式多了,因为换你我不需要考虑成本,大不了这个项目我等几年再招个人来干就是了。而那种长袖善舞、八面玲珑的人在体制内真是如鱼得水。
曾经有个非常极端的例子,大家切勿对号入座。说有一个不学无术的基层小干部,有一天突发奇想对某专业产生了一些兴趣,于是去参加那个专业的年会。虽然他并没有收到专业技术协会的邀请函,但是他去了就很诚恳地跟主办方商量说是来学习的,参会费用全部自理。协会的理事都是这个专业的泰斗专家,于人情世故看得不是很透,一看这么虔诚地来求教的粉丝,不但让他参加了年会,还应他请求一起合影留念了。会议期间,那人游走于所有与会专家之间,搜集了所有专家的发言文稿或PPT,然后拿着这个专家的观点去跟那位专家探讨,一来二去虽然每次谈上几句就差点穿帮,但至少给各位专家留下了些许印象。会议结束以后,他逢年过节还给主要的几位专家理事打电话、发短信问候。第二年年会他又去了,如此几年下来,俨然已经成为了这个领域的专家,甚至还有不知情的地方邀请他去讲课、评审呢。
体制内一般讲究温润如玉,并不是没有人发现上面这位老兄的演技,而是没有人愿意去戳穿皇帝的新装,而得罪他和其他被他忽悠住的人。体制内没有淘汰制,即使过时了也能找到适合的位置。体制内也没有所谓的“按劳分配”,干多干少收入差别不大,收入主要取决于年资和级别,甚至干得多还有干多错多的风险。既如此,在竞争激烈的当今,试问有几人愿意抛下眼前的福利,为了自己的理想或其他理由涅槃重生?只是希望那些尸位素餐、覆雨翻云的职场寄生虫少一些,给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多一些信任,多一些关爱,多一些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