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十一”假期,如果你想来山西逛逛……

题图

这个“十一”假期,上班族们可以连休8天。虽然距离正式放假还有2天时间,但是,相信你早已蠢蠢欲动、神游物外了。从铁路、民航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来看,今年“十一”将会迎来出行高峰,有望超越2019年同期,成为史上“最火”假期。

△图1:连休8天,称得上是最“大方”的假期了

届时,北京、西安、成都、重庆等热门旅游目的地自然又将是摩肩接踵、人头攒动,乘车要排长队,就餐要排长队,就连买奶茶、上厕所都得排长队。如果你厌烦了人挨人、人挤人的旅行体验,不妨考虑来我的家乡山西逛逛。

△图2:八达岭长城,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在之前的文章(《我帮被骂上热搜的山西文旅说句话》)中,我们讨论过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能为山西文旅做些什么?答案就是尽可能地宣传推广山西文旅资源。自己挖的坑,自己要负责,今天,我就开始填这个坑。

需要说明的是,山西有11个地市、119个区县,每个市、县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旅资源,篇幅所限,这篇文章不可能很全面,必然有所取舍、详略。另外,我只是一个山西历史文化爱好者,因此,这篇文章也不可能很专业,会有一定的个人色彩。但是,我会尽我所能,系统、全面地为大家介绍山西文旅资源。

1

我们先来对山西文旅资源的分布情况做一个概述。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形成于200万年前的第四纪大冰期,200万年来,在水流的冲刷作用下,形成了今天千沟万壑的地貌特点。

被誉为“山西母亲河”的汾河从东北向西南流经山西大部,最终汇入黄河。另外一条重要河流桑干河从中北向东北流经山西北部,最终汇入海河。在这个过程中,河流的冲击作用形成了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长治盆地、晋城盆地等盆地。

这些盆地之间被系舟山、吕梁山、太岳山、中条山等山脉分割,又被汾河、桑干河等河流串联,形成了若干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再加上太行山、黄河的环抱使得山西相对于周边地区来说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因此,《左传》用“表里山河”来形容山西。

△图3:山西:“表里山河”

山西的人口、城镇主要分布在上面提到的几大盆地中,相应地,山西的人文景点也主要分布于此,而山西的自然风光则主要分布于上面提到的几大山脉和几大河流。

从人文地理的角度,可以将山西划分为晋北、晋中、晋南、晋东南四个区域,下面,我们逐个介绍那里的文旅资源。

2

晋北主要是大同盆地、忻定盆地,也就是今天的大同市、朔州市,以及忻州市中北部。晋北文旅资源的关键词是北魏文化、佛教文化、辽金文化、边塞文化。

△图4:晋北地区:北面是大同盆地,南面是忻定盆地,雁门关就雄踞在中间那道山脉上

一、北魏文化

在之前的文章(《那一年,山西大同以北,发生了一件大事》)中,我们说过,从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至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的近百年间,平城(即今天的大同)一直是北魏王朝的都城。因此,晋北地区保留着丰富的北魏文化遗存。

大同市博物馆陈列着北魏重臣司马金龙墓葬出土的众多珍贵文物。特别是那座“陶俑阵”,238尊陶俑,按照北魏贵族出行的仪仗规制有序排列,有导骑俑、骑行仪卫俑、步行仪卫俑、步行戎装俑、侍从俑、甲骑具装俑,动作、神态各异,法度森严,气势恢宏。

△图5:北魏重臣司马金龙墓葬出土的“陶俑阵”,238尊陶俑,按照北魏贵族出行的仪仗规制有序排列,穿越千年,依稀可以感受到其法度之森严、气势之恢宏

二、佛教文化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由于佛教宣传造像是一种功德,因此,南北朝时期,掀起了一股建塔立寺、开窟造像的热潮。北魏初年,太武帝拓跋焘为了打击寺院经济、增强财政实力,发动“灭佛”。但是,文成帝拓跋濬继位以后,开始“复法”,佛教很快兴盛起来。

云冈石窟就是这个时期开始开凿的。云冈石窟开凿于佛教本土化进程早期,因此,相比国内其它石窟,保留了比较浓郁的西域风格。从建筑造型、装饰纹样、佛像体貌中,能够看到明显的古印度、中西亚元素。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

△图6: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是北魏平城时期开凿的,龙门石窟是北魏洛阳时期开凿的。云冈石窟的佛教比较古朴,有着浓厚的西域风格,龙门石窟的佛教比较精致,有着浓厚的中原风格。或许,这两个时期佛像艺术风格的变迁正是佛教本土化进程的体现,也表明了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影响

三、辽金文化

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为了加强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辽国实行“五京制度”,除了上京临潢府之外,还设置了四座陪都,其中的西京就是大同府。

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1125年,金国灭辽。金国继续实行“五京制度”,大同府又成为金国的西京。因此,晋北地区保留着丰富的辽金文化遗存。

应县木塔就是辽代建成的,是世界现存的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应县木塔高67.31米,底部直径30.27米,总重量为7400多吨。

塔身为明五暗四九层结构。四个暗层夹在五个明层之间,是一个中空的环状结构。暗层的柱子之间和内外角柱之间架设不同方向的斜撑,形成桁架结构,有效地增强了木塔整体结构的强度。中空的部分则增加了明层的净空高度,以便安置较高大的佛像。

△图7:应县木塔剖面图,纯木结构,没用一颗钉子,全靠榫卯结构支撑千年

四、边塞文化

晋北地区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塞北游牧文明的地理分界,长期以来,两种文明形态在这里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因此,这里自古就是中原王朝抵御游牧民族南下的要地。

从战国时期到明代中期,历代中央政府、地方政权在山西修筑的长城总计有7000余里,星罗棋布于山西9个地市、40个区县、4276处。烽、燧、关、城、堡、卫,形态十分完备,构成了完备的防御体系。

△图8:大同境内的长城遗址,对,你没看错,城墙是夯土的,不是砖砌的。其实,夯土城墙才是中国古代城墙的主流,平遥古城那样的砖砌城墙是烧砖工艺成熟之后才大规模普及的

如果大家读过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一定记得雁门关,那个“塞上牛羊空许约”的雁门关,那个“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的雁门关。

雁门关是长城上最重要的关隘之一,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的说法。雁门关这个名称始于唐代,但是,雁门关这个地方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战略要塞。这里见证过李牧驻守代地,见证过蒙恬北击匈奴,见证过昭君出塞和亲,见证过杨业绝食殉国。

△图9:雁门关: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

3

晋中主要是太原盆地,也就是今天的太原市、晋中市、吕梁市东南部。晋中文旅资源的关键词是北朝-隋唐文化、晋商文化。

△图10:晋中地区:不难发现,太原、晋中、吕梁三市的精华都在汾河沿岸。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太原要想走“强省会”模式就只能向南发展

五、北朝-隋唐文化

太原有着2500余年的建城史,春秋末年,晋国君权旁落,韩、魏、赵、智、范、中行六卿掌握大权,赵氏苦心经营晋阳(即今天的山西太原),晋阳成为“三家分晋”后赵国立国之根本。此后,历朝历代,晋阳一直是河东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

在之前的文章(《山西忻州的这个“猛男”,手下出了四个皇帝》《史上最牛创业团队之一,孕育四个王朝,死于一个女人》)中,我们说过,528年,军阀尔朱荣在镇压“六镇起义”、发动“河阴之变”后,率领大军回到晋阳,建立霸府,将北魏朝廷的军政大权牢牢抓在手中。

此后,继尔朱荣而起的高欢同样将晋阳作为大本营,遥控东魏朝政。东魏、北齐两代,邺城(即今天的河北临漳)只是名义上的行政中心,而实际上的权力中心则是晋阳。

617年,时任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挥师南下,占领长安,并于次年称帝,是为唐高祖。终唐一代,作为“龙兴之地”的太原始终有着超然的政治地位,不仅是防御突厥南下的重镇,也是帝国的陪都。因此,太原保留着丰富的北朝-隋唐文化遗存。

△图11:太原晋祠公园中的唐太宗及群臣像。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率领群臣回到龙兴之地太原,重游晋祠,触景生情,写下《晋祠之铭并序》

天龙山石窟就是534年高欢进占太原之后开始开凿的,经过东魏、北齐、隋、唐四朝的开凿,形成了25座洞窟、500余尊造像,是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期石窟艺术的辉煌成就。其中,唐代造像高雅柔和、雄健优美、飘逸多姿,被称为“天龙山样式”。

民国年间,在日本古董商人的唆使下,天龙山石窟被大规模盗凿并流失到海外。2021年2月11日晚,农历春节除夕夜,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龛主尊佛像的被盗隋代佛首作为2020年回归祖国的第100件流失文物,亮相CCTV春节联欢晚会。7月24日,佛首回归天龙山石窟。

△图12:2021年,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龛主尊佛像的被盗隋代佛首回归

六、晋商文化

山西地域文化当中,最出名的大约要数晋商文化了,毕竟,“海内最富”的美誉还是极具影响力的。

其实,晋商的崛起历程是有阶段性。晋商作为一个商帮的崛起,可以追溯到明初。当时,明军刚刚将蒙古人赶回漠北,北部军镇的粮草供应比较紧张,于是,朝廷实行“开中”制度,用盐业的特许经营权换取商人向北部军镇输送军粮、马匹。晋商积极响应,借此垄断盐业经营,迅速积累了巨量财富。

到了明代晚期,晋商又以张家口为据点,向后金政权输送物资、情报。由此,晋商成为“皇商”,在清代前中期,专门负责清军的后勤保障,自然赚得盆满钵满。

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乔家、渠家、曹家、常家等晋商家族的崛起,其实要到清代中期了。当时,晋商积极发展跨境贸易,建立了一条北到恰克图、南到武夷山的“万里茶道”,交易江南的茶叶、丝绸与蒙古的牛马、皮草,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图13:“万里茶道”示意图

到了清代晚期,太平天国兴起,清廷视为生命线的漕运受到阻隔,南方的粮饷无法北运,晋商借机建立票号,发展汇兑业务,一度实现了“汇通天下”的理想。到了民国时期,受到现代银行业的冲击,晋商票号不堪重负,纷纷倒闭,晋商群体也最终走向衰落。

作为一个晋中人,自然对家乡偏爱一些,想要多推荐几处晋商文化文旅资源。但是,如果只能选择一处,我会推荐平遥古城。

平遥的建城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平遥古城建于明洪武年间,此后,经过多次整修,才有了如今的规模。平遥古城占地面积2.25平方千米,呈对称布局,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的礼制格局,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共同构成了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城。

△图14:平遥古城夜景

前面说过,清代中期,晋商发展跨境贸易,建立“万里茶道”,清代晚期,晋商发展汇兑业务,实现“汇通天下”。当时,这些商号、票号的总部集中于晋中地区的平遥、祁县、太谷。

因此,参观平遥古城,更重要的是深度了解晋商文化,比如日升昌、大德通、协同庆等晋商商号票号的沉浮起落,雷履泰、毛鸿翙、曹三喜等晋商风云人物的创业历程,掌柜制度、龙门账制度、顶身股制度等晋商制度创新的精妙之处。

晋商文化远不止“诚信”那么简单,或者说,只靠“诚信”是不足以支撑晋商“纵横欧亚、称雄商界”的。上面提到的那些制度创新背后所体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股权激励、复式记账等现代企业管理思维的萌芽才是晋商最宝贵的探索。

△图15:晋商票号文创产品,还是蛮有新意的


4

晋南主要是运城盆地、临汾盆地,也就是今天的运城市、临汾市大部。晋南文旅资源的关键词是根祖文化、晋国文化、戏曲文化。

△图16:晋南地区:一条汾水,润泽河东

七、根祖文化

众所周知,大河冲积平原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古巴比伦文明诞生于两河流域,古埃及文明诞生于尼罗河流域,古印度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中华文明也是如此。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汾河汇入黄河的运城盆地、临汾盆地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因此,学术界有“这里最早叫中国”的说法。后稷稼穑、嫘祖养蚕、尧都平阳、舜耕历山、大禹治水、台骀治汾,这些反映中华文明演进历程的神话传说,都与晋南地区密切相关。

△图17:壶口瀑布

西侯度遗址的一把圣火把中国古人类用火的历史推进到了180万年前。陶寺遗址规模空前的城址、气势恢宏的宫墙、布局规整的墓地、成套的观象仪器为史料中记载的“帝尧时代”提供了实证。

明初,历经二十余年的元末战乱,黄淮地区已经满目疮痍、十室九空。为了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巩固统治秩序,朝廷按照“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从没有受到战乱影响的晋南地区向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移民。

这些移民都要在洪洞县的大槐树下办理中转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因此,洪洞大槐树见证了前后18次、影响498县、规模100余万的明初大移民,成为明初大移民的标志,也成为众多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所在。现在,洪洞大槐树每年都会举办规模盛大的“寻根祭祖大典”,成为根祖文化的标志。

△图18:洪洞大槐树

需要指出的是,关公文化也是晋南文旅资源的关键词。但是,我个人认为,时至今日,关公信仰已经成为塑造中华民族共同记忆、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共识的精神标识,因此,可以把关公文化作为根祖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再单列。

八、晋国文化

关于晋国的由来,有着“剪桐封弟”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显然过于浪漫了。因为,西周初期,周天子的实际控制范围不过就是镐京(在今天的陕西西安)周围方圆百里的王畿地区,齐国、燕国、鲁国、晋国这些被分封到边远地区的诸侯可不是去封地享福的,而是去为周天子开疆拓土的,他们要征服、拉拢、同化当地的土著居民,最终,将那些“化外之地”变为“王化之地”。

因此,晋国从一个边陲小国发展壮大为春秋五霸的历史,其实也是晋南地区的开发史。而晋南地区也始终是晋国的核心区域,晋国虽然几次迁都,但是,翼城、曲沃、侯马、新绛,这些都城都在晋南地区。

△图19:晋国古都侯马市中心的晋文公像

晋国博物馆位于曲沃县,依托“曲村——天马遗址”建成,以晋侯墓葬出土的众多珍贵文物为纽带,采用“以物托史”的方式,对晋国600余年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对叔虞创业、曲沃代翼、晋文称霸、三家分晋等晋国历史上的大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图20:晋候鸟尊,它就出土于曲村——天马遗址的今后墓葬,现在成了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晋国博物馆欲哭无泪

值得一提的是,晋国是春秋五霸当中唯一由分裂而亡国的,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则是晋国特殊的“远宗室,近卿士”政治生态。而这种政治生态的形成则缘于曲沃代翼。如果你是一个组织、企业的管理者,相信晋国的兴衰历史特别是曲沃代翼的历史会对你有不小的启发。

九、戏曲文化

两宋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出现,话本等迎合市民阶层喜好、满足市民阶层需求的文学形式出现。到了元代,杂剧兴起,“元曲四大家”当中,关汉卿、郑光祖、白朴三位都是山西人,并且还都是晋南人。

△图21:神仙姐姐出演的这部《梦华录》,就改编自关汉卿的作品《救风尘》

山西素有“中国戏曲艺术的摇篮”之称,是金元之际戏曲活动的中心。山西现存金元时期至民国时期的戏台建筑2800余座,数量居全国之冠,是研究中国戏曲演进历史的重要依据。其中,绝大多数就分布在晋南地区。

高平二郎庙戏台建于金大定年间,距今已有840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戏台。值得一提的是,二郎庙戏台在建造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声学效果设计,一方面,增加台基高度,通过抬高演员的位置,减少声音在观众席位传播过程中的损耗。另一方面,戏台三面用厚墙围合,聚拢声音,并使声音集中向台口方向反射,可谓匠心独运。

△图22:高平二郎庙戏台


5

晋东南主要是长治盆地、晋城盆地,也就是今天的长治市、晋城市以及晋中市东南部。晋东南文旅资源的关键词是红色文化。

△图23:晋东南地区:晋东南古称“上党”,这个名字源于其地势较高,《国策地名考》记载,“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

十、红色文化

山西是中国敌后抗战的伟大开端和重要依托,是华北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在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的重大战略作用、占据的崇高历史地位,在人类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抗战期间,八路军总部一直转战于晋东南地区的武乡、辽县(即今天的左权县)、黎城等地,在巍巍太行山区领导着敌后抗战。麻田村八路军总部纪念馆、砖壁村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以及我们在之前的文章(《山西长治:《亮剑》中这场战斗的原型就发生过这里》)中介绍过的黄崖洞兵工厂旧址、关家垴战斗遗址都在这里。

△图24:“八路军的掌上明珠”:黄崖洞兵工厂,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最大的兵工厂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位于长治市武乡县,是一座全面反映八路军抗战历史的大型纪念馆,馆藏着大量的珍贵历史资料和革命文物。纪念馆主要分为主展区和游览区两部分,主展区包括八路军简史陈列厅、八路军将帅厅、日军侵华暴行厅,游览区包括八路军游击战术演示厅、八路军抗战纪念碑、八路雄风碑林,生动地展现了八路军东渡黄河、驰骋敌后、鏖战华北、喋血疆场,最终夺取抗日战争全面胜利的伟大历程。

△图25: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前的八路军将领群像


6

其实,山西还有很多宝贵的文旅资源。比如晋北地区的悬空寺、恒山、五台山、芦芽山,比如晋中地区的晋祠、后沟古村、王家大院、张壁古堡,比如晋南地区的关帝庙、永乐宫、鹳雀楼、后土祠,比如晋东南地区的太行山大峡谷、皇城相府、大阳古镇、王莽岭。

这些文旅资源都各具特色、极富价值。比如,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年间,1937年经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考察后,打破了日本学者关于“中国境内已无唐代木结构建筑,要想研究唐代木结构建筑,只能东渡日本”的论断。

△图26: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比如,皇城相府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纂官陈廷敬的故居,是一座城堡式建筑群,分内城、外城两部分,有院落16座、房屋640间,总建筑面积36580平方米,被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宅邸”。

△图27:皇城相府

但是,限于本文篇幅,今天无法一一尽述。今后,我们会在其它宣传推广山西地域文化的文章中逐个介绍。

7

在之前的文章(《我帮被骂上热搜的山西文旅说句话》)中,我们分析过山西文旅行业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成因,答案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先天不足”指的是山西文旅资源的地域分布特点导致文旅行业规模化开发、产业化运营的难度很大。“后天失调”指的是山西地方政府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程度尚不能满足文旅行业规模化开发、产业化运营的要求。

解决“先天不足”问题,近年来,山西已经在积极探索。比如,推进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建设(已累计建成7992公里,实现主线基本贯通)。

△图28: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全长1238公里,自北向南连通忻州市、吕梁市、临汾市、运城市,是山西解决文旅行业发展“先天不足”问题的积极探索

解决“后天失调”问题,这个“十一”假期,山西同样是有所作为。

在之前的文章(《我帮被骂上热搜的山西文旅说句话》)中,我们分析过,游客们吐槽的问题并不全是山西文旅部门的“锅”。文旅资源的整合、接待能力的提升、市场秩序的整顿、消费环境的改善,是一项全方位、系统性工程,需要打破“九龙治水”的局面,需要包括发改、财政、公安、市监、城建、城管、交通、文旅在内的全体政府部门发挥合力。

这个“十一”假期,山西可以说是全省联动,文旅部门协同相关部门、相关地市,针对“五一”期间游客们反映强烈的景区管理不善、宾馆坐地起价、出租违规拼车、堵车无人疏导等问题进行专项整改。例如,“不合理低价游”专项整治行动,查处违法违规案件55起;“巡游出租车行业百日专项整治行动”,查处非法营运车辆27辆;“旅游景区周边环境乱象专项整治行动”,办结案件415起。

△图29:《山西日报》:山西多部门联手打响“旅游满意在山西”品牌

相比北京、西安、成都、重庆等热门旅游目的地,山西在文旅资源的整合、接待能力的提升、市场秩序的整顿、消费环境的改善方面一定还有很大差距。但是,我们相信,这个“十一”假期,如果你来山西逛逛,一定不会失望。

除了文旅资源,山西的土特产品同样非常丰富,我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四种,都来自我的家乡晋中地区,推荐给大家:

注1:细心的读者一定发现了,这篇文章是9月27日动笔的,之所以拖到今天才发布,是因为我的鼻炎犯了,这几天一直昏昏沉沉的,既敲不了字,也录不了音。文章完成之后,我发给老徐看,我说“这篇文章的副标题可以叫《一个山西大叔写给外地游客的情书》”。老徐很是不屑,他说,“长得帅的才配叫大叔,你也就能叫个师傅”。所以,这篇文章的副标题就定为《一个山西师傅写给外地游客的迟到的情书》吧

注2:题图及文中插图均检索自必应图片、百度图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注3:请您帮忙点亮右下角的“赞”和“在看”,如果方便的话,请将文章转发到微信朋友圈,您的支持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