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音乐再陷“反垄断”风波?音乐“独家”版权模式该反思
北京时间10月5日晚间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律师事务所Glancy Prongay amp; Murray LLP今日宣布,将代表腾讯音乐(NYSE:TME)投资者对腾讯音乐展开调查,以评估该公司及其高管是否违反了联邦证券法。(中国经济网 10月5日)
互联网公司为“独擅其美”,而争夺“独家”音乐版权早已不是新鲜话题。近年来,随着我国正版音乐平台的不断建设与形成,不少互联网旗下的音乐平台也开始了“转型”,从普通的音乐播放软件,发展成集数字专辑售卖、音乐人独家内容放送、音乐播放等多功能于一身的平台,在“尊重”正版音乐已成共识的行业背景下,不少互联网公司“衍生”出了印着“独家版权”的音乐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据悉,腾讯音乐与环球音乐集团、索尼音乐娱乐和华纳音乐都曾签署过独家授权协议,网易云音乐也与华研音乐签署相关授权协议,在今年6月前拥有S.H.E歌曲的“独家”播放版权。音乐行业从业者王鹤楼认为,争夺“独家”版权的现象实际上是各家音乐平台搭建“护城河”的一种市场行为,无可厚非。诚然,为了获取流量,音乐平台出钱购买“独家版权”的行为可以理解,但在争夺“独家”的市场环境下,更应警惕“一家独大”的垄断现象出现。
争夺“独家”引热议,需警惕垄断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此次腾讯音乐再度陷入“反垄断”风波的消息,在网络上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有网友表示腾讯音乐花了钱就必须“独享”,花了独家的钱却没享受独家的权利不公平;也有网友表示原本一首歌每个音乐软件都可以听,腾讯音乐垄断了版权,实际上是打压其他公司、强迫消费者选择的行为。从网友的表态不难看出,“独家版权”实际存在着“隐患”。
一方面从产业角度来看,独家版权模式让音乐版权成为“炙手可热”的稀缺资源,一些“财大气粗”的音乐平台可能凭借其雄厚的财力,购买大部分的音乐版权,形成“一家独大”的局势,从而导致一些平台因买不起或买不到版权而逐渐被淘汰,今年8月有报道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为,腾讯音乐通过长期独占三大唱片公司和其他音乐公司的独家版权,以限制网易云音乐、阿里巴巴的虾米音乐和中国移动的咪咕音乐等竞争对手获取全球最受欢迎和最有价值的音乐资源,可能损害了市场竞争。另一方面,“独家”版权模式被诟病的主要原因实际是影响了用户的体验感,不少网友都曾表示,喜欢的歌曲需要到不同的音乐平台才能听全,在用户跟着版权“跑”的过程中,高昂的版权费或糟糕的音乐平台体验也夹杂其中,实际上互联网公司的“独家”版权之争已经让消费者成为了“牺牲品”。
笔者认为,首先版权存在的目的是保护作品的知识产权,而不应作为“争夺利益”的工具,相关音乐平台通过垄断版权,一方面限制了其他功平台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哄抬市价、层层“圈钱”的不良风气,实则已偏离了版权付费的初衷,让保护音乐人的劳动成果变成商人逐利的“游戏”。其次,音乐应该规定垄断性,抢“独家首发”无可厚非,出了钱享受一定时效的垄断也在情理之中,但“有钱”也不能为所欲为,一旦超过了这个时间段,就该将播放权移交给消费者,让消费者掌握主动选择的权利。
“独家”版权问题接连被质疑,行业规范亟待完善。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相关部门对反垄断监管中垄断协议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升。早在2017年,为防止陷入恶性竞争,国家版权局便着手协调各大音乐平台版权,2018年,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和虾米音乐相互间99%独家版权都完成相互授予。而今年7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禁止垄断协议暂行规定》《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暂行规定》《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暂行规定》等三部《反垄断法》配套规章,其中《禁止垄断协议暂行规定》中对垄断协议相关内容做了不少细化和完善。据悉,三部配套规章于9月1日起已经正式实施。相信随着相关立法的不断完善,这起网络音乐的反垄断调查也将加快进程,这无疑将会是规范市场合理发展的有利举措。
中国音乐的版权之路刚刚启程,“独家”垄断的版权模式实际是对音乐市场的阻碍,互联网行业的竞争应当是以用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用户,而不是利用数据和平台的优势地位谋求垄断、恶性竞争,而在行业对音乐版权模式的探索过程中,需要相关监管部门与消费者的共同监督,才能促进行业规范,让版权付费回归初衷。
文/张庆圆(重庆大学)
随文链接:
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8146990/rmh8146990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302595
http://www.e-bq.com/News/1568637670417797.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3664826844686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