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加藤谛三,日本心理学家。
开篇在序中写道“经历更多的事情,更加出色,就能更好的度过一生吗?”
心绪颇不宁静的时候,遇到这样的发问,原本以为清楚的答案,突然也变得模糊起来。
随手一翻,P54,“‘低谷’的时候,换一种做法试试看”,“就算很疲惫也无法离开工作,因为心中充满了不安…工作只是让他们逃避心中的不安的一个工具罢了”,“具有抑郁症病前性格的人通常会在低谷的时候拼死拼活地努力…谁都会觉得在低谷的时候特别得痛苦。”“棒球手在遇到低谷时,就无法做出平时的那种击球,越是想做好,越是不容易做好。”“我…也曾在精疲力竭的时候仍放不下手中的工作。”“低谷时因为想要赢而感到焦虑,但结果往往是失败的。”
读了之后,感觉像是被陌生人理解了一样,虽然只是一些客观情况的描述,却很治愈。
再随手翻翻。“为了XX而活着,肩上自然会负上重担,会觉得活着很痛苦,活着是一种苦行”,“男孩子常常需要证明自己是男孩子才能得到接纳。比如要达成什么,受了伤也不哭,怕黑却能自己走过黑暗的小路,成绩优秀,大家胜利等”,“男孩子很容易被人评头论足:‘果然是个男子汉’或者‘明明是个男的’。男孩子要向自己及周围的人不断证明自己是个男人”,“对男孩子来说,性别为男和被认可是男人是两码事”,“想要通过去达成什么来恢复自己男人自信的人来说,在与目标无关的事上所花的时间都会让他们感到不安”。所以,莫名其妙的家庭矛盾并不莫名,还有打工人,“一不工作就静不下心来,总是被内心催促着要一直工作的人,一直认为工作以外的自己是没有价值的”。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没有意义的一天能够让心获得安稳”,“情绪成长所必要的‘没有收获的一天’”,“小的时候,在草原上奔跑,跑累了就仰面朝天地睡去,会觉得,啊,真舒服啊。”“小学的时候,不去做数学题而只顾着玩的一天,正是这样的一天成了一个人活着的基础”,这样的“没有意义”才是生活的本来的样子。
读完,确实非常治愈。
然后看目录,继续找想读的内容。P58,“找到合适的目标才能确立自我”,P81,“抛下恐惧那一刻,人才能变得自由”,P121,“一言不合就变脸的人想要的是什么”,P192,“对虚伪的良心敏感的人,对真正的良心反而很迟钝。”日本式写作的详实风格,让无论哪篇,单独拿出来读,就算不结合上下文,也不影响理解。娓娓道来,情绪也逐渐平静下来了。
然后,从头开始仔细读。叙事说理,温柔又有力量,揭示现象也剖析心理学层面的原因。作者认为,让人内心不安,产生焦虑的原因,仍然源于内心,是儿时的欲望未满足或恐惧未消弭导致的,是无法用其他物化的方式,如权力,财富,名望来填补。许多焦虑的成年人日常表现出的撒娇欲,窝里横,爱找碴,苛求完美,自恋等行为,实际是儿时欲望未得到满足引起的;而情感压抑,偏执,价值观分裂,权贵信条,无法自我确立合适目标,角色扮演混乱,沉溺于上瘾的人,都是源于自我的匮乏感,即始终陷在不认可自己的恐惧之中。解决之道,唯有正视自己的情绪,正视产生情绪的原因,认可当下,认可自己。像伊壁鸠鲁一样,接受痛苦并选择与之合作的生存之道,而非德摩斯梯尼,顽强的用一生去掩饰自己的缺陷。
这并不是一本单纯的鸡汤书,不同的心境下读,会有不同的收获。如果你也正好回想起处于低谷的自己,不妨读一读,肯定能获得不一样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