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60年代特殊时期一段知识分子被流放到西北地区的独特经历。饥饿、困顿,身体上、精神上各种匮乏,有赶集、做工、生活的场景,有闪着人性光辉的人物,有男,有女。这些故事展现了特定年代知识分子的苦难遭遇,文中的忏悔、内疚、自责、自省等心理活动的描写,对现在也有着启发意义。
《绿化树》是继短篇小说《灵与肉》(后来改编为电影《牧马人》)之后,张贤亮先生创作的又一部有自传影子的中篇小说,发表于《十月》1984年第二期。
故事的感情线有二男一女。在那个匮乏的年代,一个没有男人的普通劳动妇女马缨花,有一个两岁的女儿,一个干活利落手巧劲大的黄土能人汉子海喜喜,再一个就是“我”章永磷,手无寸铁,写诗被打成资本主义右派的知识分子。
“劳改”时“我”跟着一同被“劳改”的老教授们耳濡目染学了一些做土炕的巧方法,这次被遣送到黄土高原,露出一手。但是各种饿啊,面黄肌瘦,皮包骨,多一个萝卜头也觉得好吃,有着温情、怜悯、关怀之情的劳动妇女马缨花变着法子邀请“我”去她的房子里,拿出饥荒时期罕见的白面馒头给吃,身体养起来。
后来经过一系列事情,“我”明白并感动于海喜喜的宽宏大度和男子汉豪爽气概和,也理解了马缨花为了爱情、完全利他的献身精神。后来“我”一直寻找马缨花,她和女儿已经消失在人海。“我”后来知道了,马缨花,红艳似火、异常绚丽,耐沙质,耐干燥,抗污染,也叫“绿化树”。
这本书写于80年代初,讲述的是上个世纪40年代生人的60年代的故事,但是文中很多词汇,现在新世纪20年代读来也不失“时髦”,还一些文学领域的名词,甚至还有一些宗教名词。如:卡路里、100CC、鸡尾酒、祁门红茶、巴西咖啡、过饱和溶液、粘液质、胆汁质、多血质、巴比伦、好莱坞、中亚细亚、乌兑格人、犹太人、撒马尔罕人、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阿拉伯语、波斯语、摩根家族、希腊神话、拉撒路、但丁、歌德、安徒生、普希金、莱蒙托夫、蒙娜丽莎、凡尔赛宫、庄子、崔颢、韩愈、李煜、卢纶、蒲松龄、《神曲》《资本论》《浮士德》《丑小鸭》《灰姑娘》《海的女儿》《青凤》《聂小倩》《马刀舞》《摇篮曲》《参考消息》,等等。
除了这些现在仍有意义仍然让人眼前一亮的词汇,文中的一些饱含深情的句子,也让人读罢心头一震:
“在如此贫穷、落后的荒村,竟能乐观和毫无顾忌,是多么可贵,多么不可思议啊!虽然这乐观与毫无顾忌是用粗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这样更透出了朴拙与天真。”
“只有对人人都抱有善意和同情心的人,才能自然地取得人人对她的善意和同情。真诚和善良,有时能把违反习俗的事也变得极有魅力,变得具有光彩。”
“一个人不论如何粗俗,没有文化,只要他有真挚的感情,能洞达事理,他自然而然就会显得高大和庄严。”
“干净、利落、迅速,是体力劳动的最高标准,正如文学中智慧的最高表现是简洁一样。”
“你放心吧!就是钢刀耙我头砍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哩!”
“超越自己就是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