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算日子,离我的那场高考已经过去了一整年。时间过得真快,在这一年里,我不但外表在不断变化,内在也有所改变(虽然我并不想承认)。
首先,与朋友们的不断交流使我受益匪浅。正如某茜所说的,一百个人看同一件事会有一百种眼光,在倾听别人观点的时候,你总会发现自己意想不到的东西。我承认我过去是个很自负的人(这大概是受了父母的某方面影响),把自己排斥在人群之外,殊不知当我在用异样的眼光审视别人的时候,别人又在怎样看我。
同时,过去的我同样生活得小心翼翼,总是蹑手蹑脚地走过别人的世界,生怕弄出一丁点响动打扰到别人的安宁。那时的我对他人态度友好,彬彬有礼,为了博得理解还常常会露出非常腼腆的微笑。但事实证明这完全是费力不讨好。与我的期待相反,别人非但没有更亲近,反而觉得我内向、缺乏自信甚至举止怪异(有些是我家人跟我说的,有些是我从别人的眼神和语气里读到的)。而我又是个很敏感的人,因此在无数次的自讨没趣后,尤其是上大学以来,我的心态渐渐变了,开始习惯先用恶意揣测一个人,而我一开口——那种疏离冷淡的语气使我自己都直打寒噤。
很奇怪是不是?一方面,我是个很感性的人,这一点毋庸置疑,我常常会莫名地被一些小事触动,对未来也抱有美好的幻想;但另一方面,在我的骨子里却一直存在着一种很可怕的冷漠,这种冷漠让我即使面对亲人的离世内心也无法产生波动(这一事实让我感到格外恐慌和羞愧),不知道从何时起,即使很重要的东西找不到了,我也会早早地接受它已经丢了的事实,并做出最坏的打算(凡事都要往最坏想,或许这也是我妈曾告诫我的,但她说过那么多话,为什么这句如此深刻地融入我的人格了呢?),冷静也好、悲观也罢,它却与我乐观善良的一面背道而驰。我的冷漠来源于原罪,而我的善意来源于后天的受教育,或许在冥冥中,这两种因素一直在相互制约、维持平衡也未可知。
是的,我相信原罪的说法,也相信性恶论。在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是如何贪心、嫉妒、攀比的(其中当然也包括我自己),而大人——自然是在一旁煽风点火,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吃一点亏。大人的说教对我来讲从来没有什么说服力,他们往往一面义正言辞地教育孩子,一面忙于和自己的邻居勾心斗角。
那么是什么迫使我遵从道德呢?我想,最开始是来自周围的压力,也就是害怕别人的批评和指责,长大后渐渐有了这种自觉,也是希望能给人留下好印象,或者与人更好地相处。但在我心中始终无法完全对别人感同身受,还经常会有“与我无关”、“太麻烦了”这样的念头出现,这种自我的阴影贯穿了我的整个成长历程。作为从小接受传统道德教育的人,我很清楚这样是极可鄙的,也会在行为上及时改正,却无法抑制这种想法的滋生和蔓延。我觉得自己仿佛是虔诚的教徒,明知自己的欲望违背了教义却无可奈何,只能狠狠地鞭笞自己,忍受着来自内心的煎熬。我不知道别人有没有过类似的感受,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多地存在这种倾向,这一点从他听别人说话时的态度以及与别人对话时的态度中就能很容易窥见。
不管怎么说,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美德永远是正义的,永远是我们拿来要求自己的底线。不论我和其他人本性中有原罪的成分,都应当极力追求至善至美,我想,或许正是因为所追求的东西可望不可即,才使我们蜉蝣般的生命富有了意义吧。
2017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