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什么环境下,人都还有最后一种自由——内心自由,即选择自己的态度和方式的自由。
《追寻生命的意义》的作者是维克托·E·弗兰克尔教授,他被称为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意义创始人。曾因犹太人身份遭纳粹党逮捕,在集中营度过了三年艰难的岁月。
所以本书讲述的正是弗兰克尔博士在集中营的过程中发现意义疗法的经历。他把囚徒们在集中营的精神反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精神反应是惊恐,第二阶段的精神反应是冷漠,第三阶段是在囚徒被解放之后,那些发生在获得解放的囚徒身上的事情可以被称作“失去人性”。
读开始部分,当囚徒在轰鸣狭小的车厢里,不知何去何从是生还是死的时候,我仿佛跨越时空和他们挤在车厢里,车厢里一篇黑暗,我被挤在人堆里坐不下,不知哪里有人说奥斯维辛,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要被送入毒气室焚烧室的命运,我们瑟瑟发抖,惊恐无比。
囚徒们被送到集中营后,每时每刻经历着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压迫和折磨,在那里,人的生命的价值观和人的尊严不再被认可,人被剥夺了意志并成为被消灭的对象。
要知道集中营的看守大多是是情感麻木对虐待熟视无睹冷漠的人,还有以虐待为快乐的虐待狂。他们以最残暴的方式,像对待一个低级动物一样对待囚徒,让囚徒饥饿、寒冷、睡眠不足、殴打折磨、死亡,囚徒们时时刻刻都在亲身体验着即将死亡或者死亡,感受生死未卜的惊恐。
渐渐的,囚徒们面对着集中营里司空见惯的生死,大多数人情感上正在走向麻木,或者彻底麻木冷漠了,除了要努力生存下去和努力让自己为防止挨打的目标,这些人完全忽视了与此目标无关的其他任何事情,他们的身体和思想通通都到达最原始的状态,一直出现了同类相食的可怕事情。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在这种极为原始的艰苦条件下,深化了内心状态,会超越艰苦苛刻的环境实现内心自由,有的人会思念家人,有的人会感受到以前从未经历过的艺术美自然美,有的人还会讲一些幽默笑话等。他们需要这些来填补内心的虚空。集中营的指挥官看守也有这样的,会安慰棚屋里的囚徒,会把最后一块面包分享给囚徒,那给的可是生命啊,这些人,都在努力与被同化作斗争。
你看,同样生存在没有人性的环境中,不同人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很多人的内心被现实的鞭子抽打着走,沦落为低级动物。而有的人,即使生存状态原始,没有人认可他的人格尊严,但他自己的内心会有选择良心与否权利。弗兰克尔教授的发现,不同于弗洛伊德对于人们受饥饿后表现的断言。他说:“在那里,个体的差异并没有被模糊,而是相反的,人们变得更加不同了,人们揭去了他们自己的伪装,猪和圣徒都是这样。”
囚徒们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也不同。或许我们觉得,身体素质强健的人可能会更有幸活下去,实则不然,弗兰克尔教授表明那些思想境界较高,但是身体很弱的人,对于恶劣环境的抵抗力强过于那些身体强健但思想境界不太高的人。每一个囚徒几乎都要受到无数挨打的折磨,不论是饥饿、睡眠不足,还是卫生差,寒冷甚至要在寒冷的户外赤裸在淋浴未干的身体,原始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不科学的极限的挑战,不可思议的是人们以为的感冒等疾病并没有来到,甚至胃口变得更好了,也许人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真的是极为有潜力的。
说到这里我们可能要有疑问了,既然这样,那为什么那些思想境界不高但身体强健的人就难以生存呢?
前面说过,囚徒们经过长时间的原始生活,有的人会麻木,失去价值观,生存技能降到动物水平,像一只森林里的羊,目标只有如何躲避恶狗,如何获取食物,他们的目标只有当前,没有未来,没有憧憬,因为他们无数次的幻想解放,也无数次的被现实泼冷水,失望透顶就是绝望,他们内心空虚,但现在的苦难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他填补内心空虚的方式是回忆过去,让自己生活在过去,而一个活在过去的人,要怎么去接受现实迎接未来呢?也有的人会通过一些深化内心的事情,来战胜和抵抗内心的空虚,尽管肉体受到非人的折磨无法改变,但他们认为自己有内心自由,内心的活动应该由他自己掌控,他们会通过内心跳出艰苦环境去选择自己的态度,让自己保留最后的自由——内心自由,并且让自己觉得自己的受难是有意义的,是对未来有帮助的,他们指望未来,具备生的希望和勇气。利用尼采的话来说,“那些拥有为什么而活的人可以承受任何如何活的问题。”所以一个人的思想状态和他的身体免疫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希望和勇气的突然丧失会产生致命的后果。作者也提到托斯馁夫斯基说的话:“我所惧怕的只有一件事情:他的受难没有价值。”
同样,我们的弗兰克尔教授在这样的环境中,为了生存下去,也会有保护自己的方式,他保留了自己最后的自由,即内心的自由。面对被捕的危险,他选择留下来陪伴父母。集中营,他失去了把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手稿,身心所受的磨难并没有使他放弃生的希望。他看中的是生存的意义,尽管会很苦,但只要有意义,就值得。他一直有偷偷地写纸条回忆手稿内容,做记录,在一次与朋友逃跑的计划中,他们也许会很顺利的逃跑出去,但当他看到病房里的病人时,他放弃了逃跑而是选择留下照顾他的病人。
所以弗兰克尔发明的意义疗法是着眼于将来意义为中心的心理疗法。他说,人对意义的寻求是其生命的初级动机。而意义意志是人寻求具体意义的努力。如果人的意义意志受到挫折,就很容易被原始的权力意志和金钱意志所补偿。也容易被享乐意志代替,比如各种瘾,实际上是人逃避痛苦的方式。我的老师说人在选择快乐和逃避痛苦两个选择中,大多数人会选择逃避痛苦,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来回避自己应该做必须做的事情。而选择快乐的人,他们选择的是长久的快乐,所以他们会直面眼前痛苦,献身于所服务的事业或人,他们认为自己所受的痛苦是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人实际上越具有人性,越能实现自我,越有可能走向成功。而意义实际上是存在或大或小的痛苦中的。
弗兰克尔还介绍了三种发现生命意义的途径:就是通过创造一种工作或做一件实事;二是通过体验某件事或遇见某个人,比如体验自然文化等事物的真善美,再比如去爱一个人,通过爱他去完全的认识一个人的实质;三是通过我们对于不可避免的痛苦的态度,比如,当一个人面对像集中营的绝境时,或者无法改变的疾病时,在逆境中最大程度的发现他余生的意义,证明他独一无二的潜力,把悲剧变成一场极大的成功,把一个人的困境变成一种人类的成就。
面对某些困境的时候,弗兰克尔教授介绍了意义疗法的“去反应”,可利用矛盾的意向和幽默感,作者在这里提到戈登·W·阿尔帕特的《个体与宗教》:学着嘲笑自己的神经症患者,可能正在走向自我控制,可能会被治愈。
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生命的意义可以是无限的。我们要尽情的享受生活,好像你已经获得再生,而不要像你的初次那样错误地来做今天的事。也不要忘了:人具有无限的潜力。无论在任何环境中,人都有最后的自由——在既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选择自己的方式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