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城市的大学城一块儿,总有人羡慕我的居住成本不高,不仅绝大多数东西物美价廉,选择多样,还有太多好吃点。
那天下班之际,女同事便打算再次和我一起在我回家的那一条路吃吃走走逛逛。
道路两旁多衣服店和餐饮店,平时我都是目不斜视地走过这一条长长的街道,顶多只在半路饿肚子之时找一家面馆嗦碗粉。
和女同事一起,走的是熟悉的路,但行为举止可必须大不一样,时不时跟着她走进一家家美妆店、服装店和精品店。
自从踏入一家商品琳琅满目的精品店内,女同事挪不动脚步了,在每一个货架栏面前停留,手指尖一一触碰着自己喜欢的小玩意儿,说是逛精品店是一直以来保留的乐趣之一。
她说这些话时的表情,就好像高中时候的那个少女,一根头绳、一束发带就可以让人心满意足。我跟在欢呼雀跃的她后头,活像跟着女朋友逛街时身后的那一个木讷到不知逛街为何乐趣的男友。
现在的精品店之于我,其实用性甚至比不上楼下那个十几平米的便利店,毕竟精品店里的所有东西都可以在超市买到,且选择性更多,质量更有保证。所以除非是碰上雨天,自己恰好站在了精品店的屋檐下,我才会走进去买一把雨伞。就像旁边如果是个小超市,我也会走进去一样。
我对于精品店的记忆全部停留在中学时代。
县城经济不发达,稍微好点的店,无论里面是卖什么,没有任何经济能力的我都去不起。当时去超市的次数也不多,更不会向现在这样一入超市深似海,不装满购物车就不出来。那时候总是需要对照着清单,只购买必需品,然后手提着几袋小东西,畏畏缩缩地站在众人的推车中间。所以对我们而言,想买点精致的小东西,去县城唯二两家精品店成了不二选择,毕竟只有精品店里的每样东西才不会布上厚厚的几层灰尘。
不夸张地说,虽然当时县城的那两家精品店只有十平米左右,里面不过是卖卖风铃、雨伞、钥匙扣、耳钉、布娃娃、杯子、发夹、小台灯、本子、相册之类可有可无的小东西,但就是这加起来不到三十平米的空间圆满了我们学校从初一到高三的绝大多数女生的少女梦,店里的生意火爆得不得了,尤其到了周末,连挤都挤不进去。
上学那会儿很流行生日送礼,好像每个小朋友都挺在意这事儿,那两家精品店也光荣地成为了礼品店的唯二之选。在记忆中,每次走在从学校到精品店的那条不到一千米的路上,我都能看见至少一个校友要么小心翼翼,要么一甩一甩地提着印着精品店logo的红色塑胶袋往学校的方向走。
高中毕业,从小县城来到了省会城市,记忆中的小超市全被大超市甚至商场代替,而精品店的全部功能也被大超市以更便民的方式彻底代替,从前对精品店的向往就这样被瞬间抽离,不过并没有引起我的任何不适。
从精品店里走出来时,已经过去了一个多小时,我干巴巴地拿着一个隐形眼镜盒,女同事则抱了一大堆小女生用的物品,让我怀疑:“你真的会用这些东西吗?”
“不一定,但现在就是很想买。”她乐成了一朵花,这表情呈现出来的欣喜程度和当年的我决定去逛精品店的心情应该相差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