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身体不太舒服,可能是因为上海的雾霾有些重,我有些咳嗽。在扛了几天后终于扛不住了,于是去家附近的药店买药。那是一家很大的连锁药店,明亮宽敞的环境,专业有序的陈列……这一切都使我坚信,这里的服务也一定很专业,我可以买到适合自己的止咳药。
来到了柜台,我向一位导购询问:“您好,我有些咳嗽,想买止咳药。”,那位导购看起来很资深,她对我说:“有痰没痰?” 我赶快回答:“有一点痰,已经2天了,可能是……” 没等我说完,导购很快拿起一盒药给我:“吃这个。前面买单。”速度之快,让我没有时间反应。我愣了一下,努力让自己明白刚刚发生了什么。我看着眼前的那盒止咳药,是一瓶糖浆,接着问她:“为什么您推荐这个药呢?“那位导购也愣了一下,努力让自己明白发生了什么,随后,有些不耐烦的说:你有痰嘛,有痰就吃这个咯。喏,如果你没痰的话,吃这个……”说着,又递给了我一盒止咳药。我有些懵逼,对她说:“您都没有问我具体的症状,就直接扔给了我两盒药。这些药真的会适合我的情况吗?“ 她有些不耐烦:“我跟你讲了,有痰你就吃这个。你不相信我。如果你没痰的话,就吃这个。就这两种药,随你选吧……你自己的情况,有没有痰,你最清楚了。”我当时有些气愤,感觉到那位导购的服务太不专业了。但却又面对她的专业形象不知道如何反驳,于是很不争气的扭头就走了,没有买药。
回到家越想越不舒服。咳嗽的症状也没缓解。第二天一早,因为咳嗽厉害,我早早来到了公司附近的一家药店。进门之后,看到了一位导购,她问我想要什么药。我说:“我有些咳嗽,2天了,很难受,可能是最近空气不好的缘故。想买止咳药。” 于是她继续问我:“您咳嗽有没有痰呢?咳得厉害吗?”我回答她:“有一些痰,每次咳嗽都会持续好几秒钟。而且,嗓子还有些疼。” 听了我的回答,她说:“先生,您别担心,最近很多人也都有您这样的症状。应该是空气质量不好的缘故。这样,您看,针对您咳嗽有痰,并且扁桃体有发炎的症状,我推荐您服用一款消炎药,加上一款止咳药。这一瓶止咳糖浆是中药制剂,药效比较温和,很少刺激,但相对西药来说见效会稍慢一些。这一款药呢,是西药,止咳胶囊。见效快一些。肯定没有中药温和啦。但也不算刺激。您看,你希望服用哪一款?”听到这里,我内心忍不住已经要给她满分了,这个专业度跟昨天的经历相比简直天差地别。我还有些不解,于是继续问:“我不太懂这些药的差别。但我希望能够尽快不再咳嗽,并且药吃起来不要麻烦。你建议哪一个呢?” 那位导购继续回答:“如果这样的话,我建议您服用这一款西药。见效会快一些。相信更适合您。”
结果相信大家都知道了,我买了那位导购推荐的一款消炎药和一款西药止咳胶囊。心情轻松地走出了药店。
事后我回想在两家药店与两位导购的沟通过程,以及导致我不同的购买决定的原因。我发现,两位导购采取的不同的沟通模型,决定了不同的效果。
通常情况下,在某一个特定领域的权威人士或者专业人士(例如药店的导购)与普通大众(例如去买药的我)的沟通模型分为三种,即:家长型、资讯型、咨询型。不同的沟通模型,带来了不同的沟通效果。
家长型的沟通模型,即说话者因为自己是这个领域的权威,掌握更多的信息,会更倾向于直接给决策建议。就像家长对小孩子讲话一样:选A就是好,A就是最合适你的。虽然,有时候“家长型”的沟通者也会讲讲B,但也可能不讲。他们认为他们更加知道你需要什么。这时候,听话者是没有选择的。
资讯型的沟通者则完全相反,他不会帮你做决策,他会告诉你信息和数据,明确告诉你A是什么样子的,B是什么样子的,好了,现在由你自己来选。请你来告诉他,你选A还是选B。这个沟通模型看似有了很多自主选择,但由于对话双方是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由于对信息掌握程度的不对称,听话者往往不知道该如何选。导致无法做决策,或者即便做了决策,也总是担心会有很多问题。
而咨询型的沟通者,或者称之为顾问型的沟通者,采取的模型则完全不同。咨询型沟通者会更加关注你的目标和期望,关注你的需求是什么?对你来说,什么最重要?你担心的是什么?在这个模型中,咨询型沟通者的角色是帮你确定你想要什么。向你解释你有A、B、C三个选择,每一个选择具体是什么情况。对你来说好处与可能的风险分别是什么。同时倾听你的想法,给出他的建议。并告诉你哪一种决策更可以帮你实现优先目标。这个过程,是咨询型沟通者与受众共同决策的过程。会让受众感受到有一个顾问在给自己提供信息帮助和决策建议。
在我看来,第二位导购就是一位很好的咨询型沟通者。这也直接决定了她的沟通效果。
家长型和资讯型是最为常见的两个沟通模型。而咨询型的沟通者才是大众面对专业人士时喜欢的沟通对象。